
譚秋明
“建立灌溉遺產的保護機制”
2018年,經國際灌溉委員會評定,都江堰被確認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個國際組織有100多個國家在作為成員單位。“之所以要設立這個遺產保護,就是在全球范圍內,傳統的灌溉工程正在慢慢消失,出于保護和傳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及工程的歷史經驗而設立”,譚徐明說。
據介紹,灌溉工程遺產在中國有19處,其中最多的是浙江17處,四川有兩處。“通過19項灌溉遺產的申報和保護,我們感受到中國水利工程的確文化深厚,發現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水利工程,使很多瀕于消亡的灌溉工程得到保護,使優秀的水利技術得到認識和傳承,認識到歷史不僅是教科書存在,而是實實在在地存在于大地上。”譚徐明講道。
譚徐明是成都人,對都江堰灌區十分熟悉,也充滿了感情,“我更愿意把都江堰灌區叫做成都平原水利區。”
國際ICID(排灌委員會)組織高度概括了都江堰工程體系的特點,具有防洪、水運、供水、灌溉功能,是建立2275年的工程奇跡,覆蓋了全成都平原,甚至還有穿過龍泉山部分的灌區,可以說在成都平原上密布的河流,都是它流經的范圍。
譚徐明展示了清末繪制的四川成都水利全圖——這張圖上,從魚嘴到灌區尾段沒有一個閘板,它的功能可以平均分配到成都平原的每片區域,最早是跟運河相提并論的,司馬遷說:次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灌溉,百姓饗其利。
有了都江堰后,成都有了穩定的水源。成都有兩條主要的河流,西邊是岷江,東邊是沱江,正因為都江堰這個通道,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水源通道,這是秦漢時代的成都。再看從秦漢時代的成都到唐代的成都,經過一千多年演變,灌溉了成都平原,產生了唐代的“揚一益二”,是當時最富裕的兩個地區。
“我們認為水利最好的時期就是后蜀,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城市水利這么完善,意味著成都平原的河流水系是非常完善的,這個不是自然的,而是水利工程塑造的。”譚徐明說。
宋代進水口的名字叫石區,也就是寶瓶口,因為它是從石頭上挖出來的。到了明代,成都的渠和堰,和現在的區別已經不是很大。演變到今天的都江堰干支體系,實際上跟宋代沒有區別。讓無數人震撼的都江堰,水這么清,這就是內江和外江的分水口,我們現狀是這樣,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這樣的水流形態,這樣的河流形態都沒有變。
都江堰非工程的文化遺產,有個都江堰水利廳。都江堰為什么能夠延續兩千多年?其實,都江堰的延續就是管理的延續,由水利的延續管理擴展出區域文化,其實這個文化不是風花雪月,而是非常實實在在的。
“從保護的義務策略來說,我建議建立一個灌溉遺產的保護機制,確立保護優先原則,堅決保護遺產的要素,鼓勵興建遺產陳列或博物館。我們也建議編制不同的層級保護規劃,規范和約束指導當地的遺產保護。”譚徐明主張做好頂層設計。

林鵬智
都江堰灌區還可再節省6萬立方米
來自省水利廳的信息表明,都江堰灌區橫跨岷、沱、涪三江流域,灌溉面積超千萬畝,造福全市7市37縣(市、區)。
整個灌區以占全省約1/20的土地,提供了全省1/4的有效灌溉和糧食產能,養育了全省1/3的人口,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了省內經濟總量最大、經濟活力最好的成都“主干”和環成都經濟圈,為四川糧食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使都江堰灌區成為四川省經濟社會最繁榮發達的腹心區域,近年來全省經濟十強縣中有9個位于都江堰灌區。
林鵬智介紹,成都的建制有2300年,由入蜀秦相張儀修建,這個都江堰和成都市是非常有歷史淵源的。在秦成都,就有兩個大的水域,是千秋祠、萬歲池,萬歲池是修城墻挖的洼地,同時還有天井池、柳池等。到了隋朝成都有一個大的摩訶池,摩訶池到了唐代是一個游人如織的地方。到了宋代,成都新開了兩條河,金水河和御河,御河是內置的河。以前成都的河是東北往西南,順著岷江往龍泉修建的,北方政權入主之后,帶來正南正北的建設,包括現在的人民南路,所以成都的街道經常有斜向的。
今天,成都中心城區除了府河和南河,基本水流都消失了。成都以前是“門泊東吳萬里船”,現在內城已經沒有明顯的水網了。好在今天的成都范圍更寬廣了,在更大范圍的成都,仍然有一個大范圍的水網。
那么,成都對水的需求到底有多大?“我們來看一下水資源限制,成都水資源總量在80億立方米,那么每年人均是500立方米,遠遠低于四川省及全國的水平,從這個人均的水資源量來講,成都實際是一個缺水的城市。幸運的是,成都有從都江堰、岷江的水來補充用水。”林鵬智進一步分析,從供水角度看基本是逐年增加供應量,從2014年供水50億立方米到2017年增加到60億立方米。
“都江堰每年給成都提供大量的用水,基本一半的水量都是用于農業灌溉,都江堰管理局一直在做節水的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節出了6億立方米,未來還可以通過節水手段節省6億立方米,對建設公園城市有很大助力。”林鵬智對都江堰灌區繼續為成都平原乃至全省發揮更大作用,充滿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