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用人單位只考慮自身經濟效益,認為女性生育會影響單位工作,或者對女性工作能力有所懷疑。就業歧視成為女性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在職場中,女性同樣受到眾多歧視。
一、收入歧視
絕大多數女性的收入都比男性收入低,一方面是受到了社會普遍觀念影響及用人單位對女性的歧視,另一方面也是由女性自身造成的。
女性尤其容易低估自己,這也正是她們收入“低”于潛能的原因。在眾多大學進行的一系列調查表明,同樣一份實驗室的工作,女性能夠接受比男同事低得多的報酬。這一點不因女性前一份工作的收入高低而改變。其根源,按照某些心理學家的說法,是一種“壓抑效應”。
根據最新一期《美國心理學學會雜志》的定義,壓抑效應是指:在社會上只占少數的人群,在社會精英層面前,往往容易低估自己。弱勢群體會認為,自己的這種弱勢地位是理所當然。看到優勢群體(即男性)的優勢時,女性會認為是本該如此,而不管這種優勢是多么不公平。
女人要想保持赤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自己跟自己搗亂。“低”收入女性總是不自覺地朝自己前進的道路上扔各種各樣的香蕉皮。比如,申請自己根本不夠資格的工作,跟同事鬧矛盾,工作拖拉,半途而廢,不停地跳槽,總在快到目的地時戛然而止。她們的共同特點是四處出擊、精力分散、不專心。她們總是不斷地、無休止地重復犯這些錯誤,直到有一天驀然回首,才悔悟到自己干的那些蠢事。
二、外貌歧視
曾有人對女性就業做過問卷調查,在問到“女性在求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的問題時,排在前四位的答案是:外貌氣質、學歷和公關能力,分別有70。1%、67。2%和60。7%的被訪者選擇了這些選項。另外有不少單位對女性婚姻狀況也提出了要求。
女性外貌在求職和就業過程中都很重要。據報道,一位記者在人才市場采訪時也了解到了類似的情況。一名外語系畢業的女生介紹,2004年畢業以后,她就開始了自己辛酸的求職過程。口語一流的她,先后應聘了多個企業的翻譯職位,只因身高僅有1。5米,屢次在面試中被刷下來。以至于4年來她只能靠當家教等工作“糊口”。據了解,雖然今年以來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職業的需求量很大,可一些有能力長相差的女性應聘者卻頻繁落選。一邊是急需人才招不到人,一邊是空有能力求不到職,強烈的反差讓人不解。
在護士這類行業中,“以貌取人”的招聘現象更加明顯。“醫院招護士時首先看中的是應聘者的長相和身材,然后才參考其成績和實際能力。”一名落選者憤憤不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