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娛樂|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 >正文

    宣漢縣積極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2023年05月24日 15:17 新浪四川城事 

      “突突—突突—”5月16日,宣漢縣天生鎮新芽村,只見宣漢縣豐源碩農機家庭農場負責人向森林駕著一臺大型耕田機,在水田里來回穿梭,幫助村民熊國剛進行耕種托管服務,泥塊在水里翻滾游動,蕩起一層層漣漪,呈現出一派繁忙的勞作景象。

      提起“土地托管”的事情,向森林滔滔不絕地說,按照“托管自愿、有償服務、利益共享”的原則,提供耕、種、收、管、售“一條龍”全程托管服務或“菜單式”半程托管服務,破解農民“打工顧不上種地、種地又耽誤賺錢”的難題。目前,他在新芽村全托管土地500余畝、半托管土地3000畝,成了村民眼里的‘田管家’。

      這些年,宣漢縣堅定不移實施“農業興縣”戰略,采取園區化、設施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五化’新舉措,積極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奮力打造“田園新景、巴山糧倉”振興標地,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全力沖刺全國“百強縣”、勇當達州振興“主力軍”奠定堅實基礎。

      謀“策”略 | 闖出農業發展“新路子”

      走進宣漢縣胡家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只見稻田一側,有一條“L”形水溝。“我們積極推行‘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稻田里種水稻,水溝里養著鯉魚等品種多樣的魚兒,還在水田里錯峰發展鴨兒,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今年突破20萬元。”宣漢縣袁軍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袁軍樂呵呵地說。

      “我們不打農藥,化肥也用得少。”袁軍說,魚的排泄物可以作為天然肥料,為了魚的安全,防治稻田病蟲害會采用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等物理和生物手段,實現生態與經濟發展“雙贏”。

      通過“稻漁+”綜合種養,讓一田兩收甚至三收,在保證土壤生態平衡的情況下,使單位面積土地的產量、產值更大化。“過去,我們只賣稻谷,畝產500公斤,按3元/公斤算,每畝產值1500元。現在,我們加工成大米,還注冊了‘鴨池稻魚香’品牌,大米可賣到10元/公斤以上,按畝產稻谷450公斤,能生產大米270公斤算,產值可達2700元;每畝至少可產魚150公斤,按20元/公斤算,僅魚收入有3000元。”袁軍掐指算了一筆帳,現在每畝大米和稻魚的綜合產值是5700元,畝產值是過去的3.8倍。

      該縣在縣第十四屆三次黨代會上提出“農業興縣”戰略,積極探索盆周山區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著力打造“128”現代農業園區,創新“農業+”新模式,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闖出農業發展“新路子”。

      “大禮包不斷,豐產又增收。”宣漢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與農業肥料股負責人陳曦說,宣漢縣強化農民種糧收益保障,完善稻谷補貼、規模經營種糧補貼、農機購置累加補貼、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補貼等政策,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全覆蓋,確保今年糧食產量達62萬噸。

    君塘大漁池雙搶君塘大漁池雙搶

      夯“地”基 | 筑牢農業安全“新底子”

      “田成方,大農機來回跑;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讓咱種糧人底氣十足。”宣漢縣君塘鎮副鎮長唐醒說,宣漢立足山區實際,探索創新“長藤結瓜”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著力提升耕地質量,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目前,該縣已累計建成“旱澇保收、宜機作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79.98萬畝,配套田間存貯池7.1萬立方米、田間管網18.94萬米,建設農村機電提灌站286個。

      “以前到處坡坡坎坎,農機打個彎彎都難。現在改造成高標準農田,澆地容易了,機械化作業,成本下降了一大截噢!”宣漢縣君塘鎮種糧大戶桂成林說,他家流轉土地180余畝,通過油菜、水稻輪種,效益大幅提升。

      宣漢縣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糧食安全底線,嚴格落實“田長制”,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基本農田“非糧化”,夯實農業發展“地”基,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筑牢農業安全“新底子”。

      建良田,更要保護良田。該縣堅決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建立縣鄉村“三級”田長制,開展耕地保護專項督查整治行動,確保良田姓糧、農田姓農,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君塘小麥君塘小麥

      提“技”能 | 結出農業生產“新果子”

      “我縣引進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利用無人拖拉機耕田,操作更加輕松,搞農業更有信心、更有奔頭……” 走進位于君塘鎮大漁池村的宣漢縣豐收農機專業合作社,大漁池村黨總支部書記陳勇剛信心滿滿。

      據宣漢縣農業機械化推廣站站長程維森介紹,該縣為抓好農機設備設施智能化、信息化建設,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強強合作,通過社會化服務網絡平臺,利用耕、種、防、收等農業機械鏈接北斗終端網絡,大力推廣無人拖拉機耕田、無人插秧機插秧、無人機植保防蟲、無人收獲機收割、智能移動式提灌抽水等信息化技術,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

      據統計,該縣已有25臺農業機械使用連接了金色大田科技公司終端網絡,每天各種無人操作機械可節約操作機手工資至少5000元,全縣農機專合社一年可節約農機手工資上百萬元。

      這些年,宣漢縣充分發揮在裝備制造和數字經濟領域優勢,為農業生產插上“科技翅膀”,結出農業生產“新果子”。一方面,依托農機裝備創建農事服務中心,開展盆周山區新機具研發推廣,提升全縣農機化水平;另一方面,充分運用縣域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構建“空天地”立體監測體系。

      “我們通過園區化、設施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五化’推動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工作,以 “園區化”為核心和載體,以“設施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為內容和手段。”宣漢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海達說,該縣建立了以肉牛和糧油為核心,以牛、藥、果、茶、菌等優勢特色產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體系。

      目前,該縣已成功創建省、市、縣級現代農業園區15個,共規劃園區23個。(來源:宣漢縣委宣傳部 張平 漆楚良)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