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貝熱創作的銀象機器人 圖片來源:英國皇家收藏基金會法貝熱創作的銀象機器人 圖片來源:英國皇家收藏基金會

  但是到了18世紀后期,自動機博物館將機械傳奇呈現在了更多人的眼前。在整個19世紀,自動機都不怎么復雜,也算不上嚴肅和引人深思。事實上,其中大多數純屬娛樂的自動機器人你或許都會稱之為一次性的東西。那是為何?難道是因為當時很多人自己就像是工廠里的自動機器人?

  自動機器人也因家用變得更加柔和。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給臥室和幼兒園創造了機械玩偶——往往體型巨大。羅曼諾夫王室委托法貝熱之家創作一些帶有機械化驚喜元素的奢華蛋類作品——本次展覽中最小的展品便是法貝熱創作的大象,只有4厘米高。

  到了20世紀,前衛畫家們往往為畫家能夠模仿速度和運動而春風得意——不妨想想馬里內蒂在1909年發表的《未來主義章程和宣言》中使用的激烈言辭。令人倍感遺憾的是,這些畫作本身作為畫來說,除了作為凝固的運動代表之外他們什么都不是。他們自己永遠都動彈不了。這會不會讓人有點失望?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期望在俄國大革命先鋒中建立起動態藝術,但事實證明他的旋轉藝術作品《第三國際紀念碑》根本無法實現。緊隨其后的是亞歷山大·考爾德,他的動態雕塑將優雅和奇思妙想完美融合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