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頂金冠飾背后的漢匈文化交流
這件戰國時期的鷹頂金冠飾,是匈奴文物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是迄今所見的唯一的“胡冠”。它造型奇特,制作精湛,不僅是藝術的結晶,而且是權力的象征,堪稱匈奴藝術瑰寶,對中原文化也有一定的影響。
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以后,將胡冠也引入了中原。在王國維的《胡服考》中有較為詳細的論述: “胡服之冠,漢世謂之武弁,又謂之繁冠,古弁字讀若盤,繁讀亦如之……若插貂蟬及鹖尾,則出胡俗也。其插貂蟬者,謂之趙惠文冠。……其加雙鹖尾者,謂之鹖冠,亦謂之鵕鸃冠。”《后漢書·輿服志》下記載: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可見趙武靈王仿效的胡冠,并不是直接搬用,而是加以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胡冠被引入中原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那就是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陳永志強調道。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于是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最終使得趙國的軍事力量大增。
“所以,胡冠被引入中原的背后,其實是中原對匈奴文化的部分認同。”北方游牧民族崇尚武力、權威,從匈奴文化中常見的虎噬羊、虎噬鹿、鷹等以大自然動物為母體的紋飾就可以看出來。虎、鷹等都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都是武力、權力的象征。所以他們在藝術創作中直接取材于自然界中的動物。而這些思想在某種程度上與一部分中原人的價值觀是不謀而合的。因此匈奴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是互相吸收、互相影響的關系。

“胡服騎射就是很典型的一個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案例,特別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有機結合,能夠形成一個更強大的文化。趙國在這一階段的表現就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不只是中原文化學習匈奴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中原農耕文化對匈奴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也產生了一些影響。比如說中原的種植技術,手工業生產技術,也在這個歷史時期傳向漠北蒙古草原地區。”陳永志最后總結道。
鷹頂金冠飾,這一草原瑰寶,如今靜靜的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展廳內,訴說著千年前的歷史。
(本文原刊于中國文物報“文博在線”,原標題為《陳永志:鷹頂金冠飾,匈奴單于的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