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山石棺葬墓地內景。營盤山石棺葬墓地內景。

  壹 葬式沿用數百年 時代下限延續至東漢

  石棺墓,又稱石板墓、巖板墓等,因其使用石板構筑葬具而得名。西南地區最早的石棺葬,是由英國傳教士發現的。1910年代,傳教士陶然士就在今天的四川西北部理縣、汶川縣岷江上游兩岸的羌族村寨中,搜集到了數十件雙耳罐等古代陶器。1929年,美國傳教士葛維漢在西南地區搜集了許多石棺葬出土的器物。

  中國學者涉足石棺葬領域的開端,要從1938年說起。當時,四川省博物館館長馮漢驥在岷江上游汶川縣一帶進行調查時,在雁門鄉蘿葡砦科學清理出了第一座石棺墓葬,并根據該墓葬的特點,將這類帶有四面石頭作為棺木板材的墓葬命名為石棺葬。馮漢驥的這次發掘,成為了開啟整個西南地區石棺葬科學發掘研究的序幕。

  1940年代以來,石棺葬的名稱逐漸在學者們中流傳開來。此后多年,神秘的岷江上游,吸引著眾多學者的目光。關于石棺葬年代的說法,比較早的,鄭德坤在《理番石棺葬文化》一文中記述,板巖葬年代應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100年,即戰國至西周時期。1973年,馮漢驥、童恩正又更進一步將岷江上游石棺葬的年代限定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

  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推進,20世紀,又有一些學者重新分析后認為岷江上游石棺墓的年代應從西周晚期春秋前期至西漢晚東漢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陳劍就是這種觀點的持有者之一。陳劍說,根據目前的發掘情況,石棺葬的延續時間很長。主要從西周晚期到西漢,甚至有的地方直到東漢都在沿用這種葬式。

  長達數百年的葬式沿用,不僅使得石棺葬的數量眾多,分布范圍也十分廣泛。陳劍介紹,根據目前的調查來看,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數量很多,幾乎所有的村寨都有發現石棺墓。其中,茂縣城關、撮箕山、營盤山幾個點位又最為密集。

  沿用時間如此之長,分布面積如此之廣,那么,這些墓葬的主人又是誰呢?

石棺葬中發掘的雙耳罐。石棺葬中發掘的雙耳罐。
單耳罐。單耳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