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溫+大風
秦嶺、南嶺無能為力 秋褲、棉褲護體要緊
這次“霸王級”寒潮降臨,是今冬以來發布的首個寒潮橙色預警,這也是自2016年11月以來,中央氣象臺再次發布的一個寒潮橙色預警。
寒潮帶來的降溫,將0℃等溫線南壓至華南北部一帶,最低氣溫-10℃線在黃淮南部至秦嶺一帶。
面對如此“霸氣寒潮”,秦嶺表示無能為力,南嶺說我也盡力了,武夷山說咱們別跟自己過不去了,讓它過去吧!
另外,這次降溫的同時還伴有大風,12月28日在內蒙古西部、西北地區東部有4-5級風,29日內蒙古、華北、江漢、江淮、江南等地將先后出現4-6級風,內蒙古、華北部分地區陣風或達7-8級。妥妥地把人“凍成冰棍”的節奏……像是銀川過程最低體感溫度將近-20℃,北京過程最低體感溫度在-15℃;而在南方,上海、杭州過程最低體感溫度也接近-7℃,簡直冷如“三九”。
中央氣象臺30號消息,長江沿線最高氣溫已接近冰點,江南和華南北部地區也被收入冷凍箱。
這個冬天不用媽媽說,一夜之間,寒潮所經地區降溫如“跳水”,大家紛紛拿出秋褲、加絨棉褲護體,希望能扛過這個寒潮大boss!對照下面這加絨實力城市榜,看看你那冷到要穿幾層絨?
科普時間:
“寒潮”如何形成?它怎么可以這么冷?
寒潮是北方寒冷氣流大規模地向南侵襲,如同潮水一樣滾滾而來,造成大范圍的急劇降溫的過程。寒潮是影響我國各地天氣的重要天氣系統,它是一種范圍大、實力強、溫度低的冷空氣活動過程。我國氣象部門規定:冷空氣侵入后所造成的降溫幅度,在一天之內達10℃以上,同時當地最低氣溫在5℃以下,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把此次冷空氣影響過程叫做一次寒潮過程。因此,并非每一次冷空氣活動都叫寒潮。
我國在冬半年,一般每5~7天就有一次冷空氣侵入,最多也不超過8~10天,最少則隔3~5天。人們所說的“三寒四暖”也正反映了這種冷空氣活動的周期性。而其中能達到寒潮標準的強冷空氣活動過程,每年只有4次左右。大體出現的時間是:
第一次在10月底到11月初,即“霜降前后”;
第二次約在11月底到12月初,在“小雪”與“大雪”之間;
第三次約在12月底到次年1月初,于冬至過后;
第四次約在1月中、下旬或“小寒”與“大寒”附近,有時也可能出現在2月中、下旬或“立春”前后,個別年份還出現在“清明”時,也即大家所說的“倒春寒”了,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那么寒潮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形成寒潮的冷空氣,是受北冰洋嚴寒氣候影響所造成的,那里一年到頭全是陽光斜射,地面得到的熱量很少,尤其在冬天,北極地區幾乎整日見不到陽光,漫長的黑夜,使地面的熱量大量散失,放出的熱量遠遠超過所吸收的熱量,地表溫度越來越低,1月份的平均氣溫低至零下40℃;高緯度的西伯利亞等地區,冬季也是冰雪覆蓋,那里1月份的平均氣溫都在零下20℃左右,東北角的雅納河一帶溫度更低,曾出現過零下71℃的低溫。
當盤踞在極地上空的冷空氣流動到西伯利亞以后,受到地形的影響,又停留下來,這些冷空氣就像貯存在一個天然的大冰窖里一樣,越積越厚,壓力也就越來越大。因此在西伯利亞等地數十萬平方千米的面積上,便逐漸形成了一個深厚、廣闊的冷高壓區。這種冷氣團,如水往低處流一樣,一遇到機會便離開源地向氣壓低的地方傾瀉。當某一處暖空氣的阻擋力量較弱時,它就像匹脫韁的野馬從這個缺口猛沖出去。如果向南奔襲,就形成了影響我國的寒潮。
侵入我國的寒潮路徑雖然很多,但大體可以歸結為三條主要通道:
第一條是偏西路徑,自北冰洋上空出發的強冷氣團,經中亞細亞從我國新疆侵入,受青藏高原的阻擋,多向東南移行,穿過河西走廊、橫掃華北平原;
第二條是中路,發源于極地和西伯利亞等地的強冷氣團,從蒙古侵入我國,經河套地區,直瀉華北,并南下至長江流域;
第三條是偏東路,從慈寧宮鄂霍茨克海南下的強冷空氣團,經東北地區,侵入我國東南各省。
而據中央氣象臺專家介紹,此次寒潮之所以強勁是兩股冷空氣相遇“合體”南下影響我國。其中一股冷空氣經新疆北部經河西走廊南下,還有一股冷空氣從蒙古高原經東北南下,之后兩股冷空氣相遇合并,整體南下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
話不多說,趕緊回去穿棉褲了!
封面新聞綜合 王婉君 資料據中國天氣網、揚子晚報、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