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無癥狀感染者體內攜帶病毒的時長大概會有多久?

  王廣發:應該說和普通的疾病差不了太多,但現在暫時還沒有這方面的相關研究數據。

資料圖:圖為設置在北京朝陽區的一處“新冠肺炎核酸檢測采樣站點”。資料圖:圖為設置在北京朝陽區的一處“新冠肺炎核酸檢測采樣站點”。

  焦點二:

  復工復產背景下,哪些人需要做核酸檢測?

  一方面,無癥狀感染者還在不斷出現,一方面,復工復產背景下人口流動性增加,當前,一些地區專門設點面向團體和個人提供新冠肺炎病毒檢測服務。

  那么,“隱形的危險”如何防范,哪些人有必要進行核酸檢測,這些問題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中新網:現在有沒有數據來說明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力?

  王廣發:大家之所以很關注無癥狀感染者,就是因為這些病例會排毒,所以他的核酸檢測會呈陽性。一旦核酸檢測呈陽性,理論上是有傳染性的。但一般來講,癥狀越重,排毒越多,傳染性就越強,反之則傳染性會降低。

  我們衡量疾病傳染性的一個指標,就是傳染強度的基礎傳播系數又稱復制數。通俗來講,就是一個病人在沒做任何防護的情況下,接觸者中會出現多少病例。如果出現一個病人,那么復制數就是1。

  現在來看,新冠狀病毒肺炎的復制數,低的可以到2,高的可以到6.4,大體上在3左右,這個比例要高于一般流感。

  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性,現在研究還很少,有研究稱其復制數大概是在1以下,意思就是1個病人會造成不到1個病人的感染,這種情況下傳染病傳播會逐漸停止,這說明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播率還是比較低。

  即便復制數在1以下,我們還是需要重視,因為無癥狀感染者產生傳播后,被感染者不一定也是無癥狀。而一旦感染者產生了癥狀,那么這個病例的復制數就會升高,所以還是要高度警惕。

  中新網:因為無癥狀感染現象的存在,一些人會困惑,自己要不要去做個核酸檢測。

  王廣發:要把無癥狀感染者找出來,比較困難。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對所有人都進行核酸篩查,但很明顯,要對14億人口進行篩查是一項太過浩大的工程,幾乎不可能。

  另一個途徑是對確診病例接觸人群往上回溯,即從有癥狀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中篩查,這其中有可能會發現,是無癥狀感染者傳染給了他,而他出現了癥狀。

  還有一種方法是往下追溯,還是對一名確診患者的接觸人群進行篩查,去找到那些密切接觸者,有可能發現無癥狀的感染者。

  我覺得后面這兩種,是找到無癥狀感染者最便捷的方式。

  中新網:一般民眾若覺得身體稍有不適,比如咽痛等情況,是否有必要進行核酸檢測?

  王廣發:對新冠病毒感染的診斷,我們有一套標準,一是流行病學調查史,二是相應的臨床癥狀。新冠肺炎患者絕大多數是有臨床癥狀的,所以大家只是有輕微不適,不必特別擔心,不會說沒什么明顯癥狀就建議去查一下,檢測篩查主要還是針對特殊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