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陳云鴿

  近日,伴隨著春節檔多部電影的持續走熱,多位消費者反映購買電影票時遭遇“高額服務費”問題。網友汪先生稱,他在成都市某影城購買的電影票實付67.9元,票面顯示單張票價僅35元,其余32.9元為“服務費”,而觀影全程未感受到額外服務;另有網友發現,同一場次電影在影城小程序售價35元,第三方平臺卻高達70元,差價疑似為服務費。

  “服務費究竟是什么費?為啥有的服務費占了票費總額的近一半?”這些現象引發消費者質疑:“服務費”收取的依據是否合規,是否存在亂收費問題?四川在線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觀眾在一家影院排隊入場。資料圖片

  服務費存“糊涂賬”

  部分影廳收費超行業規范,普通廳也收取服務費

  “可以理解春節期間影院都要盈利,但服務費都快趕上票價高了,我實在有點理解不了。”汪先生告訴記者,他所購買的只是普通影廳的電影票,而非IMAX或杜比影廳,觀影期間也未享受影院的任何額外服務,著實難以理解這高額的“服務費”。

  記者梳理發現,有類似抱怨的網友不少。

  某社交媒體網友“祖國老花朵”發帖稱,自己在“淘票票”平臺上購入了一張價格為59元的電影票,拿到紙質票后驚訝地發現實際票價只占38元,而手續費與服務費高達21元。“一開始空調都沒開,我不知道服務了啥。”

  無獨有偶,另一位名為“小胡在讀書”的網友也對高額服務費提出了質疑。該網友曬出了自己購買的電影票,高達32元的“影廳服務費”甚至超過了30元的電影票價,令網友百思不得其解。

  服務費到底因何收取?記者咨詢了相關業內人士。

  “影院電影票的服務費在行業里通行的標準一般是在票價的10%以內,包含了影院的設施維護費用,如影廳內座椅的維修更換、空調通風系統的運行與保養等。”該業內人士表示,除以上外,“服務費”還涵蓋了清潔費用以及工作人員的服務成本,如售票員、檢票員、場務人員等的人力成本。此外,部分影院還存在設備折舊費用,比如放映機、音響設備等的折舊分攤。

  根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2015年發布的《電影票務營銷銷售規范》,僅VIP廳、4D廳等特殊影廳可收取服務費,且需經發行方與放映方協商確定。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多家影院在普通影廳同樣加收了服務費。例如汪先生的案例中,普通影廳服務費占比高達48%,遠超行業規定。

  記者走訪了3家影院,每一家都對普通廳加收了服務費,最少5元,最高24元。

  汪先生購買的電影票實付67.9元,票面顯示單張票價僅35元,其余32.9元為“服務費”。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第三方平臺提價服務費

  同一場次電影因購票渠道不同,價格差異可達一倍

  記者調查發現,服務費的收取,也和購票渠道有關。

  比如成都某家影城自有的微信小程序售價35元,第三方平臺卻標價70余元,平臺客服稱差價包含“服務費”,但未明確具體服務內容。

  同一影片,成都某家影城自有的微信小程序售價35元(左圖),當天同一時段第三方平臺卻標價70余元(右圖)。

  業內人士指出,第三方平臺服務費通常包含票務處理、支付通道等成本,而影院自營渠道則可能通過降低票價吸引客流,導致價差。 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服務費未在購票頁面明示,消費者付款后取票時才能從票面發現。

  北京國楓(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徐詩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平臺的此種行為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并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徐詩琪指出,若平臺未在消費者購票前明確告知服務費的具體項目、金額及對應服務內容,則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

  服務費爭議背后,隱藏著影院與發行方的利益博弈。

  根據行業規則,票房收入需與發行方分賬,而服務費則歸影院獨有。因此,有觀眾質疑一些影院通過抬高服務費比例,變相減少分賬票房,涉嫌“偷票房”。對此,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如果服務費過高,高出部分也會被要求補回票房。

  延伸調查:

  消費者面對高額服務費維權難,多方呼吁服務費需“陽光化”

  面臨高額服務費,消費者有沒有辦法說“不”呢?

  記者調查發現,有一定難度。盡管《電影票務營銷銷售規范》要求服務費明示,但缺乏統一標準和強制力。目前,服務費收取主體、上限、用途等均無明確規定,各地影院自行定價,消費者投訴時,常被告知“屬影院自主經營權”。

  對此,北京國楓(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徐詩琪表示,影院雖然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賦予的自主定價權,但仍需遵守公平、誠信原則。“若服務費與成本明顯不符,如無實際服務支撐的高額收費,影院可能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涉嫌不當得利。”

  徐詩琪強調,面對部分“高額服務費”,消費者有權通過協商與投訴、行政舉報、民事訴訟等方式進行維權。

  記者也注意到,多地消保委和文化監管部門已呼吁影院和平臺讓服務費“陽光化”。唯有讓觀眾的每一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才能推動電影產業健康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