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薛維睿

  9月6日,第六屆川劇節暨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新聞發布會在成都舉行。此次川劇節暨匯演活動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指導,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共同主辦。

  川渝兩地聯動打造川劇盛會,是貫徹落實川劇保護傳承條例的具體舉措。9月1日起,《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同步施行。其中,《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聚焦四川省川劇保護發展熱點難點,將四川川劇保護發展成果總結提煉上升為地方性法規,通過搶救性保護、人才培養、劇目生產、院團建設、研究普及等系列舉措,進一步解決川劇傳承發展面臨的基層院團瀕臨消亡、從業人員緊缺等現實問題。

  川劇是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作為川渝地區共同的文化名片,川劇承載著兩地人民共同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記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推進川劇保護傳承立法,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現實需要,也讓川劇事業振興發展有了法治保障。

  慶祝四川重慶《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頒布實施專場演出現場。成都市川劇研究院供圖

  與時代同頻共振

  解決川劇保護發展熱點難點

  談及《條例》出臺背景,在8月29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四川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徐建群表示,近年來,四川省川劇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仍面臨創新活力不足、陣地丟失嚴重、人才青黃不接、市場極度萎縮、經費投入保障不足等實際問題。

  經川渝兩地人大常委會協商,協同推進川劇保護傳承立法,著力通過法治手段破除川劇傳承發展的短板和弱項。經過全面調研發現,川渝兩地人民群眾對川劇感情深厚,川劇表演有著廣泛的市場需求,但目前川劇行業的發展創新不足,不能與時代同頻共振,創作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目不夠多,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

  今年7月底,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同步審議通過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針對川劇保護發展熱點難點,著力推動川劇院團和劇目創新發展、推動川劇投入保障和人才培養、推動川劇宣傳普及和創新推廣、著力推動川劇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川渝協同開展川劇保護傳承。

  “悅來茶園”川劇演出。成都市川劇研究院供圖

  《條例》不設章節,共34條,具體舉措聚焦解決實際問題。以川劇人才問題為例,徐建群介紹,在立法調研、條例制定過程中,感覺最重要和最難的是解決川劇“有人演”“有人看”的問題。

  圍繞解決川劇“有人演”的問題,《條例》涉及人才培養、職稱評定、薪酬激勵等。川劇學校學生練功時容易受傷,所以《條例》對他們有保障。還有一些武生是吃青春飯的,年齡大了怎么辦,所以《條例》對轉崗就業等問題也作出規定,就是讓川劇傳承發展后繼有人。

  圍繞解決川劇“有人看”的問題,《條例》規定應當將川劇保護傳承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服務目錄,以政府采購的形式讓川劇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讓川劇人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播川劇。

  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川劇秀—傳奇變臉》。薛維睿 攝

  打造精品力作

  推動川劇院團和劇目創新發展

  《條例》出臺后,川劇從業者、愛好者紛紛點贊,認為此項立法回應了多年期盼,為川劇發展帶來法治保障“及時雨”。

  8月31日,“川渝立法傳文脈 振興川劇煥新生——慶祝四川重慶《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頒布實施專場演出”在成都錦江劇場上演。四川省川劇院、重慶市川劇院、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重慶市三峽川劇團以藝會友,共同慶祝兩地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頒布實施。

  “四川與重慶一衣帶水,兩地川劇文化一脈相承。四川省和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的實施,兩地川劇院團都非常珍視。”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黨總支書記、院長蔣明睿表示,此次川渝兩地演員同臺合演,既是共同慶祝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實施,也是推動川渝協同開展川劇保護傳承的具體舉措。

  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演員文冬,在當天演出的《禹門關·八郎救父》中飾演楊八郎。《條例》提出“組織對瀕臨失傳的經典傳統劇目、曲牌進行記錄整理和復排演出”。文冬說,這出川劇彈戲,經過幾代川劇藝術家的演繹與傳承,是傳統川劇經典劇目,“希望以立法為契機,未來更多復排演出傳統劇目,讓更多傳統戲保留下來。”

  川劇《禹門關》。成都市川劇研究院供圖

  8月30日,在成都市新都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闊別20余年的《芙蓉花仙》正式復排。經典川劇《芙蓉花仙》于上世紀80年代上演,曾創下巡演4700余場的全國紀錄。

  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曾是《芙蓉花仙》男主角陳秋林的“第二代”扮演者。他表示,在堅守川劇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此次復排融合現代審美需求,在編劇、音樂、舞美等方面均有創新升級。

  在陳智林看來,《條例》為川劇事業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和社會支持。“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有法可依的環境里面,作出我們文化人該有的創作和貢獻。”陳智林說,要將《條例》內容轉化為有趣、有意義、有深度且具有實質性表述的藝術實踐,在“出人、出戲”中打造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精品力作,實現用戲曲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

  川劇《夢回東坡》。四川省川劇院供圖

  走基層進校園

  創新傳播方式普及川劇藝術

  《條例》提出多項措施,鼓勵川劇代表性傳承人、川劇從業人員等,宣傳普及川劇知識。“川劇是傳承和傳播的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肖德美說,“川劇不是孤芳自賞的藝術,更不是博物館里的文化遺產。”

  8月25日,肖德美走進廣安市博物館,帶去“走進中國川劇 共享戲曲魅力”專題講座,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川劇唱腔之美、行當之美和身段之美。通過國際交流演出、川劇進校園等方式,肖德美一直致力于川劇傳播。今年,通過2024年百場川劇講座校園行活動,肖德美已在四川音樂學院、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學校開展50余場講座。

  《條例》實施,更加堅定了肖德美傳播川劇的初心。“川劇是雅俗共賞的藝術,人人都能走近它,希望在基層、校園更多培養川劇‘戲粉’,讓更多人了解川劇、愛上川劇。”

  肖德美川劇進校園講座。薛維睿 攝

  同樣,在彭州市天府路小學黨總支部書記李支德看來,《條例》實施將為川劇進校園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作為川劇特色學校,該校持續創新開展川劇活動,成立“梨園新蕾藝術團”。“更好推進川劇進校園,可將川劇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課程和課后延時服務內容,讓青少年了解川劇文化魅力,推動藝術教育創新發展。”

  “利用信息共享交流網絡平臺和互聯網進行教學,宣傳、普及川劇知識”也被寫進《條例》。“去成都現場看了川劇表演,非常震撼。”“滾燈真的超棒!”8月31日晚,一條川劇絕活“滾燈”的視頻,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抖音號上線,收獲無數網友點贊和好評。

  網絡流量為傳統戲曲帶來大量年輕觀眾。對此,成都市成華區三花韻川劇團團長王素怡深有感觸,劇團通過“舊戲新唱”、推出歌曲與戲曲融創作品等,在網絡平臺“出圈”,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到劇團打卡體驗、觀看演出。王素怡表示,民營劇團有靈活、便利的特性,與觀眾交流互動頻繁。《條例》對于政府扶持民營川劇藝術表演團體的條款,更增強了三花韻川劇團的信心和底氣。

  抓好《條例》貫徹落實,文化和旅游廳將建立“百場百戲”展演機制,組織國有、民營川劇院團(表演團體)走出劇場、走進街巷,深入古戲臺等場地;鼓勵各類文藝院團和市場主體培育川劇特色演藝新空間,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活力,讓川劇藝術好戲連臺、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