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連日來,一則“在峨眉山張溝玩水,多次被村民索要費用,不交就走人”的視頻消息在網絡上傳播。

  視頻發布后,不少游客留言詢問該事的細節。視頻發布者回復稱,他們給了村民30元帶路費到達峨眉山市張溝后,被一位當地村民要求交50元衛生費。并稱,由于他們不愿交錢,來了一位村上的工作人員驅趕他們。

  8月20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峨眉山市福田村張溝,先后采訪了帶路的村民老吳(化名),驅趕游客的村民組長張超,以及當地村民吳美麗(化名)。被告知,帶路費是老吳自行與游客溝通后收取的,實為23元。張超驅趕游客是因為有人舉報游客亂扔垃圾,且不聽勸阻。吳美麗否認向游客索要衛生費。

  當晚,視頻發布者拒絕提供村民索要衛生費的證據,并將網絡賬號設為了隱私,相關視頻已無法觀看。

  游客發視頻投訴:

  玩水被多次收取費用

  8月17日下午,有游客在網絡發布視頻,配文稱,在峨眉山市張溝玩水,被收取30元帶路費后,又被索要50元衛生費。由于自己沒有亂扔垃圾,不愿意交錢,被村民驅趕。

  視頻中一男一女圍繞張溝的使用權爭吵,相關內容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不少網友留言質疑村民的行為不合法,建議視頻發布者報警:“鬧大點大家才曉得不能去”。

  視頻發布者多次回復留言,稱視頻中驅趕他們的男子是當地村上工作人員,并稱,事發后當地村民報了警,他們沒有給衛生費。

  8月20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峨眉山市福田村。村委會至張溝,沿途設有兩個交通卡口。其一是承建該道路提升改造工程的施工方設置的,提示前方施工,禁止通行。

  卡口并沒有完全封閉,偶爾有車輛出入。管理卡口的老伍(化名)告訴記者,卡口設置的目的是保障施工安全。“張溝前幾年就整體搬遷了,但沒有徹底搬完,所以施工方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打開一半的圍欄,允許當地居民出入。”老伍說。

  向內數公里,便是第二個卡口,峨眉山市設置的森林防滅火檢查站。站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再往里走就是森林區,他們的職責是核查出入人員的身份,排查火種,“遇到外地人,一般會勸離。”

  視頻拍攝地點位于森林防滅火檢查站里面約兩公里處,張溝農家樂外。

  沿途,記者遇到了樂山、成都、重慶、內江等多地的游客,皆回應稱沒有出現村民索要費用的情況,“入山的路的確不好找,但兩個卡口處的管理人員還是比較人性化,說清楚進山來做什么,做好登記就可以進了。”

  帶路村民老吳:

  雙方協商達成交易

  實際金額為23元

  視頻發布者提到,“被收30元,所謂的帶路費。”

  對此,當天帶路的村民老吳告訴記者,實際只收了23元。“他們沒帶現金,我又不會用手機收錢,最終東找西找,找了23元給我。”

  老吳介紹,8月17日上午11點左右,他在村委會門口遇到視頻發布者問路,“我就說帶他們去,一個車收10元,他們3個車,總共30元。”

  老吳稱,雙方是談好價格才出發的,“他們最后還少給了錢。騎摩托車帶路,費時不說,燒油也要錢啊。”

  農家樂老板吳美麗:

  沒有索取費用

  視頻發布者在網絡上稱,他們到張溝“玩著玩著,后面那個孃孃來很兇地喊我們交50塊錢的衛生費,不交就走人。”

  吳美麗告訴記者,她就是視頻發布者口中的“孃孃”,她沒有向游客索要過衛生費。

  吳美麗是張溝農家樂的老板,為游客提供食宿等服務。當天下午兩三點的時候,她接到游客反映,說有人在河道里亂扔垃圾。

  “我下河溝去看,就看到河溝里到處都是丟的垃圾,我喊他們撿了,但他們不理我。”

  于是吳美麗通知了村民小組長,“小組長來后他們還是不理。”

  吳美麗記得,小組長勸阻無效后,才開始叫這一行人離開。在此過程中,雙方吵了起來,吳美麗便報警。警察來后,視頻發布者一行帶著垃圾,離開了河溝。

  8月20日下午,記者在福田村村務監督委員會見到了村民小組長張超。

  張超于17日下午3點左右,接到吳美麗反映后到達了事發河段。“我看到的垃圾有鹵鴨子骨頭、西瓜皮、衛生紙和塑料口袋等。”

  張超告訴記者,他到了以后,提醒游客把垃圾撿起來,但游客不愿意,“于是我說‘不收垃圾你們就要走’。”

  福田村村務監督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警方到達現場后,雙方也就沒有再爭吵了,“張超是農村人,說話比較直,但是維護林區環境是村民組長的職責和義務。”

  對于該事件,當地警方沒有進行回應和評論。

  視頻拍攝者:

  不提供證據并將賬號設為隱私

  8月20日晚,記者聯系視頻發布者,詢問他們是否有亂扔垃圾。

  視頻發布者回答:“提供我們亂扔垃圾的證明,不要覺得視頻現在火了,就可以三言兩語把自己洗白。”

  記者隨即詢問視頻發布者能否提供村民索取費用的音頻、視頻等證據,以轉交相關職能部門。

  該發布者稱:“不必要了,有這么多人了解這個事情,已經足夠了。”并以無法核實記者身份為由,“不方便繼續說。”

  隨后,記者發現該視頻發布者將自己網絡賬號設為了“隱私”,相關視頻內容已不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