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丞 譚凱 川觀新聞記者 任紫鑫

  6月3日,隨著60臺步履式千斤頂同步緩緩落下,最后一段鋼箱梁順利頂推到位,綿陽青石路涪江大橋項目鋼梁頂推施工圓滿完成,標志著此項綿陽市重點工程的主橋順利實現合龍。

  青石路涪江大橋主橋順利實現合龍 綿陽市住建委供圖

  青石路涪江大橋位于綿陽市城北,西接涪城區青義鎮綿江路,東接游仙區石馬鎮科學城大道,全長約1.4公里,主橋為梁拱組合鋼橋,重11600余噸。該橋梁采用三跨連續變截面鋼箱梁建造,標準梁面寬度42米,最大梁面寬度52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網狀剛性吊桿三跨拱梁組合體系橋,也是目前國內采用頂推施工的最大變截面鋼箱梁拱橋。因受地形等條件限制,大橋采用兩岸非對稱頂推合龍施工法,由兩岸同步向大橋中間頂推。

  據綿陽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橋建成后,綿陽城市北部片區路網和交通空間將形成一個完整的跨江整體,涪江兩岸青義和石馬片區的往來出行將更加便捷,大橋沿線城市空間得到延伸,兩岸城市功能將更加完善。

  “同等大橋建造規模下,傳統施工需要30多人,青石路涪江大橋頂推現場只需要幾名工程師就能完成。”現場頂推施工工程師告訴記者,通過智能化設備的使用,不僅效率翻倍,安全性、精準性也大大提高。

  “5月中旬以來,大橋橋身每天向前推進20余米,還能自動糾偏回位。”據中交二航局項目現場負責人柯所安介紹,作為綿陽市重點工程中智能建造的代表,大橋主橋鋼箱梁無人化智能頂推于5月13日正式啟動。施工中運用智慧在線管理平臺,建立預警機制,14項管理模塊集建設、監管、數據檔案于一體,實現了頂推全過程可查、可控、可調,確保了結構的安全穩定。最終,大橋僅21天時間就順利實現合龍,比原計劃快了近1個月。

  作為綿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和重要的民生工程,該橋采用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60公里/小時。“大橋整體為空間網狀構架,造型新穎,橋梁主體將于年內完工。 ”柯所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