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四川:高標準農田里話春耕

  新華社記者高健鈞

  眼下,四川各地春耕生產陸續開展。記者近日在四川多地走訪時,發現農村出現一個明顯變化:不少老鄉翻耕的農田變得規整、形態美觀,面積也擴大了不少。一問才知道,這些都是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在這些“新田”里干農活兒,成了老鄉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高標準農田提升糧食生產效益,也變成農村基層干部、農業生產主體格外關心的事情。

  4月12日,在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蒲家鎮樂云村的一處高標準農田內,一名村民正在清除雜草。新華社記者高健鈞 攝

  記者來到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蒲家鎮樂云村,看到波光粼粼的水田里一片翠色。此時,樂云村村民張其竹正弓著腰,專心致志在田間拔除雜草。

  休息的時候,張其竹興奮地對記者說:“這高標準農田真的是安逸(注:四川話“好得很”的意思),這么開闊,機耕道也寬,今年稻谷熟的時候就不自己收了,讓機器來收。”

  “以前村里都是細碎田塊,農機進田轉不過彎兒,大部分農活兒只能人來干,以后收種都可以用機械了。”樂云村村支書向守懷滿懷期盼地說。

  記者沿著村道繼續前行,一路上不時能看到已經建好和正在修整的高標準農田。在通川區碑廟鎮,層疊錯落的“高標準梯田”甚為壯觀,幾臺挖掘機和十余名工人正在田中作業。

  4月9日,在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一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地上,工人正在施工。新華社記者高健鈞 攝

  正在“督戰”的碑廟鎮鎮長楊靖說,全鎮已經建成12000畝高標準農田,這片新建的800畝高標準農田進入收尾階段,再過幾天就能完工,月底前即可開展今年的大春水稻種植。

  “我們這里屬于低山丘陵地區,建設高標準農田讓‘小田’變‘大田’,實現機械化耕種。而更進一步,是為對接新型經營主體或種植大戶,打造集中連片糧食種植示范點,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升效益。”楊靖說。

  對于楊靖的糧食生產發展思路,王仕忠等上了年紀的當地村民深表贊同。王仕忠對記者說:“你看現在種田的大多是老年人,把田包給專業戶來種是最好的。”

  通川區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梅兵介紹,通川區耕地面積35.5萬畝,目前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5萬畝,正在實施的1.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進度已達80%。

  內江市資中縣是四川傳統農業大縣,也是糧食生產大縣。這幾天,上萬個秧苗破土而出的育秧盤從資中農友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工廠,送到了資中縣龍江鎮附近的農田里。

  “今年預計可以實現3萬多畝水稻秧苗移栽,其中2萬畝是機插秧,這可多虧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資中農友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兵說,“手工移栽秧苗一天只能完成幾分田,機械插秧一天可以完成三四十畝。”

  資中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資中縣永久基本農田面積99萬余畝,近年來該縣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9萬余畝,縣域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70%以上。

  肖兵的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高標準農田讓他嘗到不少甜頭。“我們為資中縣和周邊縣市的農田提供耕、種、收、管等社會化服務。服務資中縣的2萬多畝農田中,現在有一半以上是高標準農田,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近兩年高標準農田建得多,業務量每年增長都在30%左右。”肖兵說。(記者高健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