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伍力
6月2日,記者從自貢富順縣公安局獲悉,近日一位市民遭遇騙子冒充公檢法行騙,幸虧該局民警成功對其精準勸阻,守護了百姓“錢袋子”。
當天,自貢富順縣公安局童寺派出所接到資金預警指令,受害人熊某已向涉案銀行賬戶轉賬4.8萬元,被騙風險很大。民警丁詩德、輔警易忠建聯系熊某時,發現其電話已被呼叫轉移,其家人也無法聯系,民警立即動員村組干部、銀行、車站等工作人員全力尋找,后在銀行找到熊某。原來,在廣東務工的熊某遭遇了“冒充公檢法詐騙”,為配合所謂的“警方”調查,專程返回四川準備取出存款。民輔警聯合銀行工作人員對其進行耐心勸導,通過真實案例講解,熊某最終醒悟,放棄轉款。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四川省公安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防范難”這個突出問題發力,深入開展精準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發案整治提升行動。省公安廳刑事偵查局電信網絡新型犯罪偵查處處長李文德介紹,全省公安機關堅持“關口前移、預防為先”,“在全國率先探索搭建‘易受騙人群’信息庫,針對正在遭受電信網絡詐騙或有潛在被騙風險的人群,開展貼身預警式精準勸阻。”
這個“易受騙人群”信息庫如何構建和運作?記者了解到,公安機關首先將“黑樣本解析預警”10次以上人員全部入庫,然后根據電信網絡詐騙受害人典型特征,每月開展受害人專題分析,篩查出“易受騙群體”。針對這個群體,公安機關發動社區民警、村社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等基層力量,逐個摸排、分級分類入庫。省公安廳刑事偵查局會同廳基層基礎工作總隊,制定下發《“易受騙人群”精準宣防工作制度(試行)》,組織全省公安派出所民輔警扎實做好易受騙人群的防范幫扶工作。截至今年5月25日,“易受騙人群”信息庫已入庫23.7萬人,入庫人員中被騙的有56人,涉及金額382萬余元。
提升預警效率,行動不只于此,我省公安機關還持續推進96110反詐專線,優化接警流程改造,引入AI智能撥打,豐富完善勸阻話術模板。“讓機器人完成第一輪普遍預警,大幅度提升了預警效率。”李文德說。
針對預警對象被騙風險較高,且在勸阻工作過程中存在預警對象拒接電話、呼叫轉移、持續通話、關機或預警對象已被深度洗腦,堅稱未被騙,或編造各種謊言蒙蔽民警等情況,四川公安明確,視情況采取延遲到賬、保護性止付、限額交易、限制非柜面業務、限制通話等臨時性保護措施,最大限度避免群眾損失。
今年以來,全省公安機關共下發預警數據1546.10萬條,避免經濟損失1.36億元,全省電詐案件立案同比下降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