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糧”田

  永久基本農田中高標準農田占比超7成,居全省首位

  春耕以來,中江縣通濟鎮田間一片忙碌,數輛工程車在加緊平整土地建設高標準農田。

  通濟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謝浩說,這片高標準農田計劃5月初完工,目前已完成土地整理2700余畝。中江全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01萬畝,今年將新增8.4萬畝,數量創歷年之最。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改善耕作條件、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最直接路徑。德陽在永久基本農田中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12萬畝、占比73.6%,居全省首位。今年還將新建高標準農田17.4萬畝,并補齊灌溉排水等短板,確保建一片、成一片、用一片。

德陽市羅江區調元鎮云龍灣全景。(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德陽市羅江區調元鎮云龍灣全景。(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以前田塊碎,農機打個彎彎都搞不贏。現在連成一片,‘大家伙’有了用武之地。”最讓綿竹市種糧大戶劉永華滿意的是,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效率的提升。之前兩個人一天只能打藥三四十畝,現在無人機飛一天,350畝都不在話下。

  推進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的同時,德陽還抓細抓小,開展撂荒地整治。

  “100畝撂荒地整治復耕后,去年產出1.5萬斤大豆和5萬斤玉米。”在德陽市旌陽區仙橋村,楊虎農機合作社負責人楊廷虎嘗到撂荒地整治“甜頭”。2022年,德陽6.84萬畝農戶承包土地撂荒現象全面清零。

  建良田,更要護良田。

  德陽堅決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先后建立市縣鄉村“四級”田長制,開展耕地保護專項督查整治行動,確保良田姓糧、農田姓農。

  謀“糧”技

  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98%,變“會種地”成“慧種地”

  和往年不同,廣漢市種糧大戶冷輯龍的麥田今年采用機械進行免耕播種。“免耕播種讓小麥根系發達且扎得深,這是高產的保障。”

  藏糧于技,德陽強化糧食生產科技賦能。

  依托川農大、省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德陽加強糧食生產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主推技術到位率分別達到98%、95%以上。

  同時,德陽千名科技人員下基層,圍繞主要糧油作物開展技術指導;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將更多高素質農民培養成科技種糧能手。2020年,廣漢市黃達安等6名種糧大戶,“嘗鮮”職業農民制度改革,成為四川首批擁有“副高”職稱的職業農民。

  種糧有好手,更要有好種。

  3月初,德陽市羅江區“水稻·油菜”雙季制種示范區和“種子芯谷”核心區的團堆村,田野被油菜花染得金黃。每年,羅江產出優質油菜種子可滿足3000萬畝油菜移栽用種需求。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德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江濤透露,力爭到2025年,全市制種面積穩定在5萬畝以上,選育糧食作物新品種50個以上。

  德陽發揮在裝備制造和數字經濟領域優勢,為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翅膀”。

  一方面,依托農機裝備創新中心,開展丘陵地區新機具研發推廣,提升全市農機化水平;另一方面,充分運用農田數字身份證,構建“空天地”立體監測體系。

  傳感器埋進田里,監測土壤條件;電子屏豎在空中,顯示風速光照……走進德陽市旌陽區桂花村的智慧農業產業園,數據成為新農資、手機成為新農具,實現“耕種管收”全智慧化管理,變“會種地”成“慧種地”。

德陽市旌陽區孝感街道機械化收割小麥。(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德陽市旌陽區孝感街道機械化收割小麥。(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春分臨近,山河漸暖,萬物復蘇。

  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里,種糧大戶李杜忙著駕駛無人機為小麥噴灑農藥。他身后不遠處,矗立田間的幾個大字格外顯眼——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又一個奮斗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