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快、創新強,它們是獨角獸企業的“預備隊”

  “個頭小、跑得快、創新強!”在科技廳高新技術處相關負責人眼中,2022年這一批備案企業特點顯著。

  幾組數據可以證明。科技廳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62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總額84.16億元,同比增長40.56億元,增長率為93.03%;三年年均營業收入總額48.95億元,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109.88%;三年年均凈利潤總額為6.67億元,凈利潤復合增長率373.13%。

  “絕對值不大,但是成長性指標遠遠超過瞪羚企業備案的基本條件。”上述負責人說。

  高成長性離不開企業真金白銀“砸”向科研。統計數據顯示,62家企業近三年總研發投入為26.08億元,年均總研發投入為8.69億元,平均研發投入強度為17.75%,平均每家企業研發投入為0.42億元。

  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17%,這是可喜的局面。通過類比可見一斑。根據四川省企業聯合會近期發布的“2022年四川企業技術創新發展能力100強榜單”,百強川企的研發經費占比達5.05%。

  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增強了瞪羚企業的創新能力。據統計,62家企業共擁有有效知識產權1636件,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成都空御科技有限公司從2014年起潛心技術研發,自主研發出“降鷹”反無人機系統,核心指標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已獲得60余項相關知識產權。據董事長吳浩介紹,系統已成功應用到多個行業領域。如今,公司逐年壯大,已遷至西部(成都)科學城。

  在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王楠看來,“一個地區的瞪羚企業數量越多,說明這一區域的創新活力越強,發展速度越快。”

  從分布地域來看,新增的瞪羚企業,有49家在成都,占比近八成;綿陽新增4家瞪羚企業,占比6.5%;遂寧、眉山各2家;德陽、達州、廣元、樂山、雅安各1家企業。與2020年末相比,越來越多的市州實現了“零的突破”。

  手里握有“殺手锏”,國內市占率穩居前列

  王楠注意到,這批瞪羚企業還有顯著特點——關鍵技術、主要產品上具有較強優勢,市場廣泛分布于國內外,在業界具有良好口碑,一些企業的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上穩居前列,擁有定價權。

  成都圭目機器人有限公司以機器人系統為載體,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及木土工程行業知識機理,實現病害數據采集的一致性與全面性,引領重大基礎設施由傳統人工養護為主模式向智能化有預見性精準養護模式的變革,產品為行業國際首創,有效填補行業技術領域空白,主要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95%。

  眉山博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是硅酸釔镥閃爍晶體,廣泛應用于先進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興產業、電子、石油化工等領域,市場占有率達60%以上。

  位于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四川見山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專注于高精度數字孿生城市平臺研發和行業垂直領域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成立不到7年,已經在全國20余座城市落地上百個孿生城市合作項目,擁有核心專利技術41項。

  硬核的技術創新,也引來資本青睞。據統計,有16家企業已經獲得股權融資,融資金額8.16億元。位于高新西區的成都芯進電子有限公司搶抓集成電路產業的風口,已完成A輪融資1.15億元。眉山博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C輪融資,融資總額1.03億元,公司計劃科創板或創業板上市。四川道弘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成都新希望金融信息有限公司等企業,也在籌備啟動上市計劃。

  王楠認為,資本市場的賦能,會帶來正向的循環。“在資金周轉、人才流動、創新研發等方面帶動企業創新能量與資源,加速企業的成長。”

  2019年定下的“小目標”,為何沒能實現?

  四川省瞪羚企業的培育,始于2019年。當年,科技廳發布了《四川省瞪羚企業培育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2年)》。

  截至目前,四川已成功培育了214家省瞪羚企業。

  上述實施方案曾提出,“力爭到2022年,全省瞪羚企業數量達到300家以上,基本建立培育扶持體系,形成一批新興產業的領跑者、轉型升級的示范者和大企業大集團的后備軍。”

  2019年定下的“小目標”,為何沒能實現?

  “寧缺毋濫!我們看重質量而不是盲目追求數量。”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瞪羚企業的評選有硬指標。比如近三年總收入和凈利潤均保持正增長;企業近三年平均研發投入強度(三年研發投入總和/三年收入總和)不低于5%。企業還要“過五關斬六將”,經過形式審查、專家會議初審、線上答辯評審、現場考察、綜合評審等環節,才能被認定。

  記者采訪的相關專家認為,在近三年超預期因素的沖擊下,有一些波折屬于正常現象。

  王楠分析,去年四川省經濟運行面臨多重困難疊加、多種風險交織、多條戰線作戰,挑戰之大多年罕見。這類新興企業在市場上立足未穩,對市場環境的依賴程度更高,應對沖擊時的業績波動會更敏感。

  “我們對四川新興企業的發展前景總體是看好的。”王楠分析,近期來看,一般消費型、服務型的新興企業,可能受經濟波動影響的周期更長;但在當前環境下,硬核的科技創新,特別是圍繞四川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通過自主創新能實現降本增效,這類企業將會加速成長。

  記者了解到,科技廳已對2019年—2021年備案的152家企業給予了超過1.2億元的補助經費支持;還與金融機構聯動,打造了瞪羚企業專屬的金融產品,在貸款利率和擔保方式上為瞪羚企業開辟綠色通道,優先保證額度,快速發放貸款,免收企業貸款抵押物評估費、登記費、公證費、保險費等,特別是科創貸,為瞪羚企業開通最高2000萬元的貸款額度。

  記者還了解到,2023年創新主體培育將成為科技廳的重點工作之一。這也就意味著,相關部門對瞪羚企業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政策滴灌將更加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