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老站房的青石梯
堅守初心不動搖
“降在任河的每一滴水,都將匯成穿省過市的洪流。”作為倒流200多公里的漢江一級支流,大竹河水文站是一座承擔著漢江上游洪水預報、省界水資源監測等重要功能的水文站。
2010年7月18日,巴山地區連日暴雨,任河水位不斷上漲,即將漫上公路。
鄉政府、街道辦組織群眾撤退轉移,街道工作人員要求夫妻倆迅速轉移。劉杰堅持留守在水文站,“當時我讓他們先走,我不能離開水文站,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安置人員走后,彭玲開始把重要設備儀器轉移到頂樓,劉杰安裝臨時水尺,兩人緊張有序、臨危不亂。

劉杰水中測量
水勢兇猛,一點點逼近水文站房,劉杰根據多年工作經驗,推斷出洪峰要到晚上了,他打算讓妻子彭玲撤退,自己留下來觀測水位、刻畫洪痕、給下游報送水文情報。“我不能走,水文人就是哨兵,要吹好哨令。”
“當時,我一下眼淚就出來了,那是我們遇到過最危險的時候了。”彭玲不愿離開,兩個孩子也守著要陪爸爸一起留下來。
相伴二十余年,劉杰彭玲夫妻倆一起經歷多次洪水。光陰荏苒,歲月將兩人從而立之年梭織成知天命的中年人,不變的仍是那份初心。

如今的水文站
一腔熱血賦水文
如今,在劉杰和彭玲的手上,可以看到布滿了密密麻麻細小的傷口。測流時,兩人需要在岸上用繩子對拉水里的ADCP(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在拉扯中,手免不了被割傷。
“搶測洪峰是水文人最大的使命,有時候根本顧不了那么多。”洪水來臨時,劉杰和彭玲為了測得完整的洪水過程,需要在洪水起漲之前搶測洪水起漲水位和流量,洪水來臨時洪峰流量以及水落后的水位情況,一分一秒都慢不得,測到數據后立即向上級報送,必須圓滿完成報汛任務。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上,還有著無數像劉杰彭玲夫婦這樣的平凡又偉大的基層水文人。
降水、蒸發、流量、泥沙……無論寒暑,無論春夏秋冬,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記錄,每一條河流的變化,每一個水文數據資料都凝聚著水文人的汗水和心血。
這無數水文數據,看似數值很小,實則又很龐大,承載著下游河邊無數人的生命安全。
而這無數水文人,是風雨中的逆行者,是江河的耳目,是防汛抗旱的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