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萍 蒲凡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10月下旬,四川瀘州趙先生一家3人,因為吃野蘑菇中毒全被“撂倒”,妻子入院時甚至性命垂危,所幸,經過醫生治療,3人病情好轉,現已出院。
10月21日,家住瀘州敘永的趙先生和妻子一起在山上采摘了一籃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白色野生蘑菇,當天晚上就將采摘的蘑菇和肉片一起煮了鍋“鮮美”的湯,還邀請了1位親戚食用。
趙先生的妻子食用最多也最早出現癥狀,22日凌晨4點左右就開始嘔吐、腹瀉、腹痛、乏力。
早上8點,趙先生及親戚也出現了相同的癥狀,但三人均以為是普通胃腸炎,沒引起重視,也沒到醫院就診。直到第二天,3人癥狀繼續加重,才到當地醫院就診,因病情危重,當地醫院建議轉到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肝膽病科進一步治療。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后,趙先生和親戚被診斷為“食入毒蕈蘑菇中毒、急性肝損傷、中毒性心肌炎”。
而其妻子入院時已出現神志異常、身目黃染,顏面部及四肢水腫、皮膚出現散在瘀斑等癥狀,診斷為食入毒蕈蘑菇中毒、急性肝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多臟器損傷、代謝性堿中毒、多漿膜腔積液等,性命垂危。
肝膽病科立即組織ICU、心血管內科、腎病科、內分泌代謝科、介入等多個科室專家進行全院大會診,經積極搶救后,3人病情好轉,現已出院。
肝膽病科副主任王曉棟副教授表示:近些年,蘑菇中毒成為我國食物中毒中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西南地區更是蘑菇中毒的重災區。而夏秋季節是蘑菇中毒高發期,此時雨水充沛,氣候潮濕,許多百姓有采食野生蘑菇的習慣。
大家普遍存在一個錯誤的認知:顏色鮮艷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但事實上,這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很多毒蘑菇并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征,甚至看上去很“樸素”,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誤將毒蘑菇當作食用蘑菇是引發中毒的主要原因。
蘑菇中毒有哪些表現呢?
王曉棟介紹,蘑菇中毒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與攝入蘑菇類型及所含毒素等密切相關,根據蘑菇種類不同而累及不同器官,可分為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溶血型、橫紋肌溶解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光敏性皮炎型等類型。
其中,肝臟損害型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一般在食用6小時后發病,潛伏期10-14小時,早期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持續1-2天癥狀緩解或消失,出現假愈期,36-48小時后肝損傷進行性加重,血液檢測可見肝酶急劇升高,血清膽紅素進行性升高,嚴重凝血障礙,出現急性肝衰竭,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進入此階段的患者病死率30%-60%。
發生蘑菇中毒后怎么辦?
“無論哪一類型的蘑菇中毒,一旦發生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類似中毒癥狀,應盡快到專業醫院對癥治療。”王曉棟說,最好保留或重新采集(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蘑菇的樣本或留存毒蘑菇影像,有助于確定毒素的種類及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嘔吐、腹瀉后,最好讓患者飲用少量鹽糖水,補充丟失的體液,防止脫水導致休克,同時盡快到醫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