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一座基因里自帶酒香、刻著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文明城市等多張標簽的城市。十年間,面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機遇,四川“一干多支”區域發展格局,她煥發活力,闊步向前,在時代發展軸線上,為奮力建設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組團建成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演繹出生生不息的故事。

  十年,3600多個日夜,瀘州的發展力度和城市溫度同步飛躍。現代園區內鱗次櫛比的工廠,見證著產業發展的步伐;夜色下繁華喧鬧的商圈,勾勒出城市活力的圖景;身邊公園綠道的市民“慢生活”,講述著宜居生活的閑適。

  “鏈長制”賦能 產業轉型升級讓制造到“智造” 加快演進

  公開數據顯示,瀘州三次產業比重占比由2012年的13.5:56.5:30.0調整為2021年的11.0:49.3:39.7,數據變動的背后,是瀘州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的成果。

  長期以來,被稱為“天長地酒”的化工、機械、能源、釀酒產業一直是瀘州的傳統支柱產業。2011年,因天然氣資源枯竭,瀘州成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被列入資源枯竭城市,瀘州的高質量發展,路在何方?

  瀘州在產業轉型升級上發力,創新解決制約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努力破除對資源型經濟的路徑依賴,探索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轉型發展新路徑和新模式。

  瀘州圍繞“調高調新調優調綠”,產業結構調整由“低”變“高”、由“散”變“聚”、由“廢”變“寶”。如今,白酒,化工、機械、能源等傳統產業不斷轉向多元化、循環化、高端化、智能化。同時,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現代醫藥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快速發展。

  產業轉型升級,鏈條還在繼續延伸。

  2021年8月,瀘州市委八屆十一次全會提出,實行優勢產業生態鏈鏈長制,13名市領導牽頭掛帥為“鏈長”,分別圍繞白酒(食品)、電子信息(數字經濟)、裝備制造、現代醫藥、能源化工、紡織新材料、綠色建筑建材7大重點工業產業,推進產業鏈建設。

  強鏈延鏈補鏈,產業生態鏈“鏈長制”帶來積極效應。2021年,瀘州七大重點工業產業生態鏈實現營業收入2379.7億元,同比增長18.8%;利潤總額353.6億元,同比增長55.2%,對全市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102.0%。2022年1月至8月,瀘州七大產業生態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對全市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101.3%。

  產業生態鏈、創新鏈、供應鏈不斷優化,“瀘州制造”向“瀘州智造”加快演進,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開放平臺引領 “一體兩翼”書寫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新篇章

  作為西南片區唯一直接牽手云貴川渝四省市的城市,瀘州如何用好地理優勢,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

  踏上建設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新征程,瀘州不負中央和省委的重托厚望,一路快馬加鞭,讓決策部署在瀘州落地落實。

  2021年11月,瀘州市第九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實施“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實施高質量發展“八大行動”、高品質生活“八大工程”,奮力建設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

  瀘州將全市劃分成以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三個中心城區為“一體”,以瀘縣、合江縣兩個川渝毗鄰地區縣為“東翼”,以敘永縣、古藺縣兩個烏蒙山區縣為“南翼”的三個主體功能區。

  依據“一體兩翼”三片區的不同定位,瀘州還細化了“路徑圖”——:夯實“一體”核心支撐,推進內涵式、集約型高質量發展,建設區域現代服務業高地、區域先進制造業高地、區域都市現代農業高地;培育“東翼”新興動力源,聚焦助推川渝融合,打造綠色低碳發展試驗區、共同富裕先行區、川渝融合創新示范區;推進“南翼”特色發展,聚焦“紅色+”特色發展,打造以“四渡赤水”為重點的紅色文化傳承帶、以優質醬酒為重點的優勢產業發展帶、以山地避暑為重點的生態價值實現旅居帶。

  為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開放型經濟重要增長極,瀘州在擴大開放合作上下狠功夫。

  瀘永高速今年10月1日通車、綿瀘高鐵內自瀘段2021年6月28日開通運營、瀘州成功開行6趟中歐班列、云龍機場開通49條航線,邁入全國民航中型機場行列、創成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內暢外聯的交通體系成為瀘州深化開放的堅實基礎。

  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7個國家級開放平臺落戶瀘州,瀘州已成為除成都之外,省內對外開放平臺數量最多、開放能級最高的城市,越來越多的國家級開放平臺正推動瀘州高質量發展不斷前行。

  除了國家級對外開放平臺,會議會展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促進對外交流的重要方式。酒博會、商博會、農博會……瀘州已基本形成以“春酒秋商冬農”三大龍頭會展為引領、以中小會展為補充的會展格局,成為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平臺。

  解鎖幸福“密碼” 城市能級提升讓美好生活的底色更絢麗

  位于長、沱兩江交匯處的瀘州,山水交融,青綠交織。長江在帶給瀘州人民“偏愛”的同時,瀘州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一江清水出川入渝”,守護酒城人民的幸福。

  這個幸福的“密碼”是海綿城市建設,讓群眾生活更舒暢。“系統規劃、因地制宜、科學管控”瀘州走出一條沿江丘陵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特色路徑,建成海綿城市達標面積42.31平方公里。2021年6月,瀘州申報為全國首批20個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是全省唯一,也是西南地區唯一。

  這個幸福的“密碼”是“0證明城市建設”,讓企業群眾辦事更便利。瀘州以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為先導,聚焦方便企業群眾創業辦事,于2021年正式上線“0證明城市應用系統”,群眾憑一張身份證、企業憑社會統一信用代碼即可辦理各類政務服務事項。

  這個幸福的“密碼”是“民心守護工程”,讓城市溫度直抵人心。老舊小區改造了、老年人有照料了、“瓶頸路”拓寬了……自瀘州“民心守護工程”實施以來,20.49萬件群眾訴求建議得到解決,群眾滿意度為98.93%。

  這個幸福的“密碼”還是城區里的24小時城市書房,在鬧市區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靜謐的閱讀空間;是公園城市建設,讓“出門見綠、移步見景、小行見園”的場景成為現實;是擁有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等7所三甲醫療機構,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施行《瀘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瀘州市委宣傳部供圖施行《瀘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瀘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這個幸福“密碼”,更可以從這些國字號名片中看出一二: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

  當前,瀘州還在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大力實施文化涵養工程,高位推動城市品牌建設與傳播,以獨具酒城魅力的文化滋養幸福底色、以持續改善的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指數,以更立體、全面、獨特、精彩的城市形象吸引遠方的客人來到酒城、釀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