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季度一次監測
保護與監測實現標準化常態化
“這些是野豬拱過的痕跡。”9月13日,記者跟隨唐家河白果坪保護站工作人員一起走樣線開展監測,剛進入森林,就看到地上坑坑洼洼,土壤被翻新,像被犁過一樣。白果坪保護站副站長孫玉斌拍照,唐杰彪進行文字記錄,分工合作進行“巡線”記錄。

這是唐家河的18號樣線——“背林溝”樣線。整個唐家河這樣的監測樣線有97條。“每季度定期巡線監測,遇到動物的實體或痕跡,都要記錄時間、經緯度、健康狀況、種群信息等。”科研監測科工作人員何芳介紹。
這套標準化的監測操作流程,源于2015—2016年唐家河實施的扭角羚保護與監測標準化研究項目。
2015—2016年,在扭角羚疫源疫病本底調查基礎上,唐家河繼續實施扭角羚保護與監測標準化研究項目。“建立一套高效的收集扭角羚種群的監測規程,有利于唐家河及同類型保護區對監測結果進行空間和時間的比較分析,有助于全省實行統一的扭角羚種群監測標準。”諶利民說。
現在,唐家河安裝了300多臺紅外相機,每季度開展固定樣線調查、重點區域定期巡查等工作,發現有患病或死亡動物即采樣送檢進行實驗室檢查。這套監測標準,也已經推廣到其他保護區和其他動物。
森林附近開“天窗”
實施有限干預實現精準保護
隨著研究逐步深入,人們對扭角羚的認識越來越豐富。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不斷完善。
車行唐家河,公路兩旁不時出現茂盛的草地,這些草地已經成為扭角羚出沒的集中地。“森林附近開‘天窗’,就是為扭角羚準備的活動區。”諶利民告訴記者,這些“天窗”栽種有早熟禾、紫花苜蓿、三葉草等綠葉植物,可以為扭角羚、小麂等食草動物補充食物來源。
“通過開‘天窗’適當補充食物來源,可以保持種群數量穩定,同時避免種間擠壓。”諶利民說,這樣的“有限干預”措施為扭角羚提供了更精準的保護。
除了補充食物來源,唐家河的扭角羚每年還會迎來一次“加餐”。近日,工作人員在唐家河兩岸的預設點位陸續投下今年的首批食用鹽,扭角羚前來飲水時紛紛舔舐,為即將到來的冬季攢足鹽分。
如此“衣食無憂”,扭角羚的種群數量會不會來一次“大爆發”?面對記者的問題,諶利民坦言,要繼續采取有限干預措施來穩定種群數量,避免出現大幅波動。
“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缺少天敵。”諶利民說,扭角羚體型較大,極少遭遇其他動物襲擊,當地正在研究引進和恢復豺等野生動物種群,希望對食草動物種群增長實現動態調節作用,構建起健康和諧穩定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