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眉山市彭山區彭祖新城濕地公園。 袁志福 攝(資料圖片)航拍眉山市彭山區彭祖新城濕地公園。 袁志福 攝(資料圖片)

  9月29日一早,眉山市仁壽縣汪洋鎮上游村,49歲的楊述軍像往常一樣駕船行駛在越溪河上。他身穿救生衣,手提打撈工具,專注地巡視附近的水面。

  越溪河是流經眉山的一條岷江支流。“我在越溪河清理水面已有5年,除了打撈水面漂浮的雜物,還要定期割掉長勢較快的沉水植物。”楊述軍說,像他這樣的河道保潔員在眉山還有很多。

  他們不僅是岷江水生態治理的參與者,更是生態環境改善的見證者。近年來,眉山市境內的江河水域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21年岷江干流眉山段出境斷面水質首次達到地表水Ⅱ類,青衣江眉山段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今年1至8月,眉山境內的15個國家和省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均達100%。

  眉山如何守護這一江清水?如何讓群眾共享水域治理后的生態成果?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江河上游看變遷”采訪報道組走進岷江流域眉山段探尋答案。

  四川在線記者 張蒙

  從一條河的治理

  看碧水保衛戰的努力

  風車草、美人蕉、香蒲等水生植物隨風搖曳,白鷺不時從水面掠過;河道中,河道保潔員撐著船清潔水面;堤壩上,村民三三兩兩在散步……9月29日,記者跟隨汪洋鎮民益村黨委書記、村級河段長藍新政前往越溪河邊進行日常河流巡檢工作時,見到這樣一幕。

  “前些年消失的白鷺又成群結隊地回來安家了。”說起近年來越溪河發生的變化,藍新政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

  在他所說的“前些年”,越溪河受城鎮、農村生活污水等因素影響,淤泥堆積、水體惡臭,被當地村民稱為“臭水溝”。“臭水溝”如何成為村民日常散步聚集之地的?“我們對河道進行了全方位的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治標,為河道清淤、硬化河床;治本,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新建生活污水收集池,解決生活污水收集問題。”汪洋鎮鎮長李訊道出治理的關鍵舉措。

  “對流經城鎮的河道來說,生活污水是影響水質的一個重要因素。”李訊介紹,汪洋鎮在原有日處理5000噸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新增1500噸一體化處理設備,進一步提升污水處理能力;累計投資9000余萬元開展場鎮內澇整治,實施雨污分流;針對養殖場進行全面入戶摸排,開展畜禽養殖問題整改,針對78戶養殖場制定整改措施。

  生態問題,生態治理。汪洋鎮采用“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與“家庭+人工濕地”模式,在污水處理設施末端配套建設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尾水,使該縣水域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小流域的支流水清了,干流的水生態環境也隨之提升。”眉山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張雪松坦言,1—8月,越溪河上的3個監測斷面數據顯示,斷面水質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標準。

  越溪河治理是眉山水域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眉山打響碧水保衛戰,投入近100億元資金“砸”進水里,取得魚翔淺底、水清岸綠的顯著成效:在國、省水質考核斷面優良率由12.5%提升到86.7%,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列入市級河(湖)長管理的17條河(湖、渠系)中,優良水體從2條增加到14條。

  從一道灣的蝶變

  看市民幸福感的提升

  9月28日傍晚,記者來到眉山市彭山區毛河濕地公園,眼前清澈的河流與藍天、綠樹交相輝映,不少市民正在籃球場、羽毛球場、跑步道揮灑汗水,享受著宜人的環境。“我們幾乎每天都要來公園散步。”生活在附近的居民李義說。

  毛河起源于成都邛崍市回龍鎮,流經彭山區的謝家街道、鳳鳴街道等地,在眉山市東坡區匯入岷江,可以說近40%的彭山人都居住在毛河流域。但過去由于臨近的養殖場排污,村民糞污直排沒有得到相應治理,這條河流曾因“到處是垃圾、雜物”而影響到周邊居民的生活。

  “當時毛河水質長期為劣V類,水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彭山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8年開始,彭山在沿河鄉鎮建設污水處理場站,在居民集中居住點建設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分散農戶則建設三格池、人工濕地等,截污控源,不讓污水下河,“在近兩年的全年水質監測中,毛河平均水質都達到Ⅲ類。”

  水域治理只是第一步。為了讓群眾共享水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果,彭山又投資建設毛河濕地公園。這座公園建設面積約12萬平方米,沿河綠化跑步道總長7000米,還配有蜿蜒的木棧道和各種花木景觀、健身場地供人休憩游玩。

  發生蝶變的不只是毛河,近年來,眉山市將水生態治理的“戰線”拓展到河岸之上,東坡城市濕地公園、仁壽城市濕地公園、彭祖新城濕地公園等生態公園陸續建成。它們在承載生態屏障作用的同時,提升了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感知。

  “眉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濕地保護,重視水生態治理。”眉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駱仕明表示,眉山以治岸、治水、護水為抓手,深入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既要守住這一片清水碧波,也要提升市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