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次應用動力舟橋

  拼裝后承載力可達40余噸

  確定采用動力舟橋開展水陸聯運的方案后,搶險突擊隊第一時間連續作業13小時快速度完成臨時碼頭搭建,為舟橋下水、大渡河水路運輸大型機械設備創造條件。

  應急搶險隊伍在省道217開辟了5個登陸點,同時將五節動力舟橋拼裝為一個移動的水上作業平臺,該平臺承載力可達40余噸,這是國內抗震救災歷史上第一次采取動力舟橋作為載具,通過將大型搶險設備、人員運送至登陸點,實現多點位同時作業,多點開花,極大地提升了搶修效率。

  面對塌方分布點多面廣,且作業點少、作業面窄和設備運輸不便的困難,為盡快搶通守在道路,蜀道集團四川路橋在省交通運輸廳的統一部署下,協同四川省應急物資儲備中心等相關單位投入動力舟橋16節、沖鋒舟8艘、快艇5艘、海事巡邏艇6艘,各相關單位積極聯動,多措并舉,攻克搶通難題。

  空天地一體化

  筑牢搶險救災“安全防護墻”

  因搶險過程中,余震不斷,山體隨時有碎石滑落和垮塌的風險,為保障參與搶通工作的員工生命安全,順利完成搶通任務,搶險救災突擊隊采取“蜘蛛人”攀爬至搶通作業點上方設置高位觀察哨,并用人工清理排危,排除不穩定孤石飛落,同時采用無人機輪飛巡視提前探明前方地質情況,在岸上前、后方設置安全崗哨,并增加了水面安全哨等手段,確保第一時間發現險情,可通過對講機及時通知作業人員避險。

  “我們實現了空天地一體化,采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普查三個方式,掌握山體的隱患情況,保障作業人員的安全。”袁飛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