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凌晨2點,成都龍泉驛區青臺山路,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氣膜實驗室(以下簡稱“氣膜實驗室”)完成了最后一批核酸檢測樣本的檢測后,正式休艙。
從8月支援海南儋州,到9月初轉戰成都,四川省氣膜實驗室核酸檢測應急隊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隊(以下簡稱“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隊”)跨越2000多公里,連續作戰,助力成都戰“疫”。

轉戰支援成都
遭遇第一個挑戰:搭建時連下兩場暴雨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隊領隊馬代遠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支援成都的211名隊員,來自南充市98家醫療機構,有核酸檢測、標本前處理、院感控制、信息后勤等專業的隊員,全部來自援海南核酸檢測隊。
9月2日凌晨,先后于8月29日、8月31日才從海南省返回四川南充的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隊,再次接到指令:趕赴成都市龍泉驛區,支援核酸檢測任務。
剛剛從海南儋州拆下的檢測設備、氣柱式帳篷,又在龍泉驛區的一處大型停車場“安營”。第一天,隊伍就遭遇了挑戰,“連下了兩場暴雨。”馬代遠說,搭建工作本就需要爭分奪秒,一下雨,就更焦急了。實際上,總結支援海南任務經驗,實驗室的搭建工作已經很順暢了。
9月3日下午2點,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氣膜實驗室搭建完成,下午4點,第一批標本送到,實驗室投入實戰。
從9月3日到9月19日,氣膜實驗室共計完成63萬管核酸樣本檢測,其中9月9日,更是達到了最高5.8萬管。

“00后”每天抬手按壓提取槍數千次
“兩兩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標本前處理組接收樣本,完成消殺、信息登記等處理后,核酸樣本被送進提取倉,提取組需要在生物安全柜里擰開蓋子,用極細的提取槍手工吸取樣本,加入核酸提取板孔中,蓋上管蓋,再上機錄入、點樣封膜之后,下一步會將核酸提取產物交給擴增組。
“這個步驟完全是手工操作。”提取組組長、來自西充縣人民醫院的蒲俊宏解釋說,整個提取組共有96名隊員,是所有小組中人數最多的。提取組分為4個班、8個小組,“我們有兩個提取倉,每一個工作時段、每個倉里有12名隊員,大部分都是‘90后’,也有‘00后’。”

來自西充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的工作人員龐蓉桂出生于2000年12月,是標準的“00后”,也是提取組年齡最小的成員。
每天數以千次的擰蓋、關蓋,幾乎每一個隊員的手指都磨出過水泡、甚至有了繭子。“一直要加樣,手抬起,時間一長就很酸痛。”龐蓉桂說,確實很累,但每一個隊員都在堅持。
“所以我們做了改進,實行‘兩兩配合’,一個開蓋,一個加樣,兩三板之后,可以進行一次對換。”蒲俊宏說,這樣的“休息”,能延長隊員可工作的時間,最大化地提高工作效率。
蒲俊宏說,別看倉不大,6個小時的工作時長,負責上機的隊員,能在只有兩三米距離的“工作空間”中,往返走出上萬步,“一直停不下來”。
紅星新聞記者 于遵素 圖據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