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吳朝學第一次作為質控專家組成員參與流調。“最初得知我要去做質控專家,壓力確實很大。因為這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更需要不同現場處置經驗的積累。”吳朝學說,他把既往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進行梳理,并就可能遇到的問題與同為流調隊員的妻子討論,梳理整個流程,為質控做好充分準備。
質控專家組成員不僅需要對所負責組的信息了如指掌,還需要了解整個區內各個病例詳細情況,以此判斷不同病例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不放過任何細節。
吳朝學說,他們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只要有新增病例,他們就要以最快速度完成流調。“我們的隊員在監控前一坐就是十多個小時,不把全部風險人員排查清楚都不肯去休息。”
更快
“幕后智囊團”為流調溯源分析研判提效
除了“跑現場”的流調人員和質控員之外,還有一群“幕后智囊團”在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簡稱成都疾控)合署辦公,他們是省、市流調溯源分析研判組的成員們,主要對成都乃至全省疫情防控形勢進行分析研判。

在會議室里,十余位流調小組成員圍著一張長桌子面對面坐著,戴著口罩分析海量數據。他們身后是兩面比人還高的寫字板,密密麻麻畫著確診病例的關系圖譜。
四川疾控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主任醫師袁珩連續三周作戰,24小時帶著電腦,手機不敢關機,反復翻看幾百份流調報告。
袁珩說,合署辦公后,省、市疾控間配合越來越默契,信息互通機制更順暢。“我們從成都疾控第一時間知道某個病例怎么被發現的、是否關聯現有的病例、是否有社區傳播風險等信息,幫助我們決策分析上節約時間;四川疾控則會將“紅報告”(‘7·15’關聯疫情分析研判報告、‘7·20’關聯疫情分析研判報告)和“黃報告”(全國各地疫情防控形勢研判報告)提供給成都疾控參考,減少重復性梳理工作。”
這是目前歷時最長的省、市流調溯源合署辦公。成都疾控主要做信息收集、風險點位梳理、密切接觸者流調、分析研判全市疫情防控形勢等,四川疾控負責病例特征分析、發現方式及傳播風險判斷、信息匯總和分析研判全省疫情防控形勢等,雙方也會聯合建立數據庫和撰寫報告。
曾海寧也感受到了流調溯源“小分隊”的力量在變強。“金牛區就有8個流調小組,每個組獨立負責確診病例流調,這次還有醫療機構、社區、成都其他區縣和內江疾控人員,流調力量比以前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