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救護白鱘的現場視頻截圖。(宜賓廣播電視臺提供)

  周濤仍記得白鱘在宜賓的產卵場,“集中在金沙江下游,江安縣至屏山縣之間,最主要的就是‘三塊石’。”周濤口中的“三塊石”位于向家壩水電站壩下,因江水中聳立著三塊巨石而得名,該水域水流湍急,江面開闊,四周人類活動較少。

  當被問到對白鱘的習性了解多少時,周濤告訴記者,后來打算研究白鱘時,白鱘已經不見蹤影了,“所以對它生活習性了解的并不多,但從2014年我加入長江巡護隊至今,一直沒有放棄對白鱘的尋找。”周濤說,尋魚于他而言是天然的使命,遺憾地是這樣的機會已非常渺茫。

  采訪最后,周濤告訴記者,今后他們將加大對長江流域的巡護和生態保護的宣傳,號召更多的人,加入長江生態保護隊伍,自覺保護長江生態。“除了白鱘,長江里還有長江鱘等珍稀魚類。我們也了解到長江鱘已經野外滅絕,但好在這些年都有人工增殖放流。今后我們也將加大對人工放流長江鱘的監控,加大對魚類的保護。”

  周濤和隊友在巡護長江。(受訪者供圖)

  長江珍稀魚類產卵場定址至今仍無明確結論

  今年5月,封面新聞記者曾隨當地相關部門人員來到周濤口中的“三塊石”,看到該水域江面開闊,但水流已不如從前湍急。

  當地熟悉魚類生長情況的人員告訴記者,這里因江里三塊巨石而得名,水流湍急,曾經是著名的白鱘、中華鱘、長江鱘產卵場。如今,江里的魚類產卵場究竟在哪些江域,相關人員還在做進一步的調研,尚沒有明確結論。

  “雖說不知道還有沒有珍稀魚類在此產卵,但宜賓作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堅持以建設長江生態第一城為目標,在多部門的合力‘守護’下,宜賓已全面落實境內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任務,長江生態綜合治理修復取得明顯成效。”據該人員介紹,宜賓還以聯合周邊市州加強執法力度、持續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等形式,促進天然魚類的恢復。

  當前,宜賓市通過多部門的通力協作,已為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提供了有力保障。環抱三江的青山,每年南飛宜賓越冬的紅嘴鷗,水里暢游的魚群等,都已成為宜賓一道道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