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觀察 周玉琴 四川在線記者 曹凘源 攝影報道

  6月,德陽市中江縣輯慶鎮聯豐村的一處秧田里,村民們正在進行今年栽秧的掃尾工作。夕陽西下,隨著最后一株秧苗的栽下,全鎮1萬畝水稻秧田實現滿栽全插,這也代表著中江全縣41萬畝水稻實現芒種前“關秧門”。“這是中江縣多年來第一次實現芒種前‘關秧門’。” 中江縣水利局局長朱國志介紹。

  作為全省產糧大縣的中江,地處都江堰灌區的“尾灌區”,境內蓄水設施分布不均,蓄水能力不足,每到5月栽秧時節,與上游成都平原地區常出現用水“打擠”的現象。“上游用水量大,下游就會斷流,來水時間也比較晚,往年都要在6月中旬才能‘關秧門’,會影響收成。”今年3月,有群眾通過四川日報全媒體民情熱線(028-86968696)和問政四川平臺反映了這一問題。四川在線記者通過實地走訪,對中江縣歷年春灌遇到的難題進行深入剖析,并聯合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中江縣探討和推出科學調度、聯合保障春耕供水舉措。

  兩個月過去,今年的新保灌措施效果如何?“尾巴上”的灌區是否“喝足水”?中江縣今年能否及時“關秧門”?記者對此進行了回訪。

  及時:

  5月上旬水就進了田里,“秧子20多天前就栽下去了”

  在輯慶鎮聯豐村,四川在線記者看到,大部分秧田里的秧苗已經開始返青分蘗,個頭有一尺來高。

  “人民渠離這里不到一公里,以前是看著近,沒水用,就像有個空碗,卻沒有飯吃一樣。”輯慶鎮黨委書記江瀾指著稻田的另一頭說,輯慶鎮有秧田約1萬畝,60%以上要靠人民渠直灌栽秧(即不具備蓄水條件,需要人民渠來水才能適時栽插),用水困難時甚至到6月中旬都沒有來水。“今年的水一直沒斷過,栽秧時間幾乎和成都平原灌區同步。”江瀾稱。

 中江縣輯慶鎮聯豐村已經完成栽秧的田地 中江縣輯慶鎮聯豐村已經完成栽秧的田地

  從“水不來、來水晚”到“水量大、常有水”,這一變化,得益于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都發中心”)的一體化改革——全灌區水資源由都發中心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調度,改變了以往人民渠一處、二處“各管各”的情況,避免上游多用水、下游缺水用。

  “得益于這機制,今年一處向二處多放了2100多萬立方米水,保證了中江縣人民渠直灌區近13萬畝秧田的用水。” 中江縣水利局副局長吳勇說。

“關秧門”前,村民正在栽種最后一批秧苗。中江縣宣傳部供圖“關秧門”前,村民正在栽種最后一批秧苗。中江縣宣傳部供圖

  目前來看,都發中心的一體化改革成效初顯。

  今年芒種前后,輯慶鎮聯豐村的村民向曾知迎來了難得的“農閑”時刻。“秧子20多天前就栽下去了。” 向曾知說,往年人民渠6月5日才來水,芒種正是最忙的時候;今年,5月上旬水就進了田里,5月18日他家栽下了全鎮最早的一批秧苗。

  此外,為了測試供水對水稻產量的影響,今年,四川省農科院還在聯豐村選取了100畝稻田作為新品種水稻的測產區。輯慶鎮農技站站長邱祥榮說,去年一畝秧田產量500公斤左右,“今年用水有了保障,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有望實現增產。”

  充足:

  “先進塘、后進田”,全縣18842處蓄水工程水量充沛

  今年,人民渠不斷的來水也保證了全縣18842處塘、庫、堰蓄水量充沛。

  “往年這個時候黃鹿水庫基本只剩下死庫容了,用水缺口最多達400萬立方米。”中江縣水利局河湖保護中心黃鹿站站長陳繁榮介紹說,黃鹿水庫主要負責中江縣黃鹿鎮、永太鎮、東北鎮、凱江鎮、通濟鎮、回龍鎮等6個鄉鎮的生產生活用水,農業灌溉面積達6萬畝。“今年人民渠來水有了保障,水庫的水邊進邊出,目前可用庫存水比往年同期增加了接近300萬立方米。”

  黃鹿水庫的水從永北支渠流淌而過。

  為減少渠道輸水時間消耗、打擠爭水調度難等問題,今年,中江縣調水辦公室調整輸放水思路,堅持“先遠后近、先難后易”、“先進塘、后進田,在塘堰安全情況下多蓄水”的原則,有效利用有限水量,對中型水庫、縣管小型水庫、縣管干支渠實行水量統一調度。

  黃鹿水庫的水,沿著黃通分干渠而下29公里,便到了通濟鎮道樁村。記者在現場看到,道樁村村口有一座雙堰塘,塘里蓄滿了水,一群鴨子在游弋、嬉戲。

  通濟鎮黨委書記冷波說,雙堰塘灌溉200多畝秧田,往年栽秧結束后塘里只剩30%的水,今年還剩80%。雖然水量充沛,但為了讓栽秧水不受損失,通濟鎮采取鎮干部包片、村組干部包組包戶的方式,督促農戶有序、快速栽秧。

  “中江是全省農產品主產區縣之一,‘天府糧倉’重要承載地,保障糧食安全任重道遠。”中江縣水利局局長朱國志表示,及時“關秧門”,有望進一步提高今年的糧食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