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 實習生 劉宇凌
在“萬物皆可盲盒”的時代,盲盒風潮也刮到了學校周邊的文具、玩具,甚至食品上。可這些隔著一層“紗”的盲盒,讓孩子歡心的同時也讓不少家長鬧心。
4月6日,四川省消委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消費者投訴信息統計分析報告中,就提到了令家長鬧心的盲盒消費陷阱。
文具店里銷售“盲袋” 拆開一看全是過期食品
蔡女士的孩子在文具店購買了一個“盲袋”,拆開后,發現是棒棒糖、巧克力豆等預包裝食品。蔡女士注意到,這些食品均已過期。然而,在找到文具店要求退貨并賠償損失時,雙方卻未能達成一致。
2月17日,蔡女士向樂山市井研縣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投訴。消委工作人員隨即來到該文具店進行調查。
現場,工作人員發現十幾個裝有過期食品的“盲袋”。經詢問,這批“盲袋”是從成都某批發商處購進,因外包裝無標識、不透明,無法得知內部食品信息且未進行進貨查驗。
工作人員介紹,文具店這樣的行為屬于怠于履行法定查驗義務,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的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
經調解,文具店同意向蔡女士賠償1000元并表示歉意。同時,井研縣消委已將案件線索移交當地市場監管局立案調查。
盲盒逐漸成為消費投訴熱點 消費者不應為隱蔽性買單
近年來,盲盒因其新奇的銷售模式受到年輕人追捧,為迎合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經營者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包裝銷售各種類型的盲盒商品。
四川省消委在2022年一季度消費者投訴信息統計分析報告中提到,隨著不斷發展,其中存在的質量良莠不齊、虛假宣傳、售后服務等問題逐漸成為投訴熱點。
一些商家不公示盲盒商品類別、概率,利用信息不對稱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還有一些商家以盲盒方式銷售臨期食品,侵害了消費者健康權。此外,通過盲盒包裝銷售三無商品、山寨商品、二次銷售品等情況仍然存在。一些商家以盲盒方式包裝銷售質次價高商品。
四川省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萬物皆可“盲”的時代,盲袋、盲盒等產品不是法外之地。雖然盲盒類商品具有特殊性,消費者無法提前知曉內部商品信息,但不代表消費者要為這種隱蔽性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