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3月14日,2022年四川省委一號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2022年“三農”重點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正式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省委一號文件連續第19次聚焦“三農”工作。
四川在線記者梳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個省委一號文件,從中捕捉到一些重大信號和變化。
變化一:考核更嚴格,十年來首次將考核任務置頂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第一條就是“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考核放在第一位,這是首次。
“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于2021年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同年也被寫入了省委一號文件,不過該內容在第九項工作中出現,其中提到“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分類壓實糧食生產責任,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只增不減”,“嚴格開展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未能完成糧食生產目標任務的縣(市、區)不得參加涉農工作評優”。
與2021年相比,今年的要求更細、責任壓得更實、考核力度也更大。比如,文件明確,“全面開展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壓緊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糧食安全主體責任。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目標未完成的市(州)、縣(市、區),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和分類考評激勵中不得評為先進和優秀。”
同時,對考核機制有了更清晰的規定。“強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情況動態監測,建立耕地‘非糧化’‘非農化’情況通報機制,對問題突出的進行約談。在相關涉農項目安排上將糧食貢獻率作為重要考量因素。”
為何會有這些變化?
一是對標中央。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將“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寫入了第一項工作。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這樣進行解讀,在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疫情災情疊加影響的背景下,“保障糧食安全這根發條,要擰得緊而又緊,工作要抓得實而又實。”
二是主動作為。四川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強化責任落實自然成為今年省委一號文件的一個顯著特點。
其實,糧食生產一直是每年省委一號文件的重點任務,但直到2019年,“糧食安全”一詞才開始在省委一號文件出現,并在此后得到強化,此前多表述為“強化糧食保障能力”,“保障口糧基本自給”,“穩定糧食產量”等。
在疫情災情疊加和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的當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四川的糧食生產目標也逐漸提高。
比如,2019年和2020年的糧食生產目標均為“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0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700億斤左右”。2021年則提出,“糧食播種面積達到950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達到700億斤以上”,而今年這一目標已變成“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5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710億斤以上”,同時還首次對大豆生產提出了要求。
變化二:“牙齒”更尖銳,首次提出“一票否決、終身追責”
另一個鮮明變化是“耕地保護”。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對“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也前所未有,提法跟中央一號文件一脈相承,要求“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
“長牙齒”如何體現?
一是強化保護責任。和往年相比,今年要求“各市(州)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這些均是新內容。
其二,耕地用途更加明確,強調要有優先序的安排。“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確保‘良田糧用 ’”。
最后,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包括落實耕地年度“進出平衡”,“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動態監測”,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
梳理發現,耕地保護是歷年省委一號文件的一項重要內容。
2013年,耕地和林地保護并舉,要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林地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2014年到2019年期間,主要強調對“永久基本農田”進行劃定并實施特殊保護,“抓好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對重金屬污染耕地的治理和修復等。
稍顯例外的是2016年,“抓好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不僅作為省委一號文件的第二十四項工作被單獨列出,還有較長篇幅,全段共有298字。內容主要涉及“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等內容。
這一變化背后有其背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發展占用優質耕地問題較為突出,2014年11月,原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城市建設需繞道永久基本農田,成都等14個城市率先開展,工作全面完成時間正是2016年底以前。
而2020年以來,糧食安全問題受到高度重視,特別是2021年后,耕地保護更加強調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
此外,2021年,“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首次在省委一號文件中出現,并出現了更加嚴厲的措辭,比如“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職瀆職的嚴肅追究責任”,“對‘非糧化’和耕地撂荒趨勢惡化的市縣按規定進行通報約談”。
這種緊迫感在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中也得到體現,“長牙齒”的硬措施,動真碰硬抓好耕地保護和耕地用途管制,讓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更加具有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