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揮作用?

  強化資源整合,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創新體系 

  《方案》明確,要把四川種業集團建成全國一流種業企業。到2022年,凈利潤達1000萬元以上;到“十四五”末,凈利潤達5000萬元以上;到“十五五”末,種業集團爭取進入全國種業10強,旗下培育2家以上科創板上市企業,省內主要農作物種子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省內種畜禽市場占有率達到20%以上,集團公司建成全國一流的農業投資控股集團,凈利潤10000萬元以上。

  為實現目標,四川種業集團一方面將依托現有企業和資源優勢,拓展發展路徑,另一方面將通過整合合作,增強發展實力。

  具體來看,種業集團將參與種業項目及其他重大農業項目投資、建設、運營和管護,推進多元發展。“種業投資將成為一項核心業務。”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李學偉認為,長期以來,我省育種經費偏緊,特別是生豬上的育種投入遠遠不夠,未來隨著種業集團介入,以多種方式加大育種投資,有利于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創新體系。

  此外,還將推動資源整合。目前全省擁有農作物種業企業349家、畜禽種業企業81家。“選擇省內現有優質種業企業,通過收購兼并、控股、參股等方式,可以整合行業資源,促進優質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李學偉表示。

  不過,要打造全國一流種業企業,仍然有不少挑戰。“第一要有優良的品種,第二要有穩定的市場。”牟錦毅表示,種業集團在組建初期,必須把這兩個短板補起來。

  他建議,種業集團要加強科企合作,可以吸收科研院校、種業基地縣、種業公司等作為參股股東,率先掌握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品種,并利用其現有市場,快速打開銷路。

  已有企業開始期待合作。  “成立種業集團,可以從技術、資金、人才、資源等方面為民營企業賦能。”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育賢介紹,自己的公司主要做地方豬保種和全產業鏈開發,一個生豬新品種的開發需要6到8年周期,這個過程沒有一分錢回報,光靠企業單打獨斗,試錯成本很高,種業集團可以從資金、科技、人才方面集聚資源,解決企業短板。

  不僅要做強種業產業,還要增強服務“三農”能力。四川種業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易飛表示,下一步,將迅速整合優化全省種業企業的布局,構建完善的種業服務體系,“既要育好種,還要賣好種,讓老百姓用種更加省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