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國保級元代建筑“出生證”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古建中心的專業人員又陸續對省內的其他幾處早期古建筑進行紅外攝影,也都在建筑構件的表面發現了許多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文字信息。

  2015年,古建中心專業技術人員趙元祥帶著紅外相機再次到位于鹽亭縣的花林寺大殿進行調查,拍攝到了大量的墨書題記,根據建筑形制、題記和碳十四測年結果,蔡宇琨、趙元祥二人發表了《四川鹽亭新發現的元代建筑花林寺大殿》,明確了這座建筑的主體結構修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比當時文物資料里公布的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提早了近300年。這篇發表于國內權威期刊《文物》上的調查報告,也是國內首次發表的將紅外攝影技術用于古建筑調查的學術報告。得益于古建中心的調查成果,花林寺大殿從最早的一處縣保,很快升級為省保,并最終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本體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更好的保護。

  蔡宇琨介紹,古建中心利用古建筑年代學和紅外相機,重新確認和修正了包括花林寺大殿、青龍寺大殿在內的省內一批古建筑的建筑年代,這批建筑遍布省內各區縣,共計23處。在一系列成果的發表和帶動下,省內外古建研究學者開始紛紛采用這項技術,發現了許多僅憑肉眼難以辨識的歷史信息。

  為四川木構建筑建立斷代標尺

  “從上個世紀至今,對四川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一直在進行,積累到今天,已經有不少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蔣成介紹,“21世紀初,古建筑的形制年代學和單體建筑斷代方法有了一定的發展,并在華北地區修正了不少古建筑的年代判定。我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也想將這種新的、科學的斷代方法應用到四川的古建筑研究保護中去,于是我們決定對四川現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筑,尤其是年代偏早的木結構建筑進行一次盡可能全面的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一個四川地區適用的木構建筑斷代標尺。”

新繁龍藏寺調查新繁龍藏寺調查

  “在古建中心的數據庫中,現已積累了一批年代確鑿的標尺建筑,研究人員已經初步掌握了四川地區元代至清代早期的形制變化特點,對多處古建筑的年代做出了更加精確的或不同于以往認識的新判斷。”余書敏介紹,四川古建筑調查的首期成果《四川古建筑調查報告集》第一卷已經出版,預計今年將出版第二卷。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表示:“四川作為文物資源大省,建立古建筑(特別是早期建筑)的數據庫意義重大。古建設計研究中心作為我院四大中心(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護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古建設計研究中心)之一,堅持田野調查,不辭辛苦,勇于嘗試新的科技手段,積累了大量的古建筑基礎數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四川地區文物建筑的有效保護、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