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種工人流水線作業,掘進24小時不停

  驅車前往白云山隧道4號斜井所在的內江市資中縣新橋鎮太河村,途經多個鄉鎮張燈結彩,節日喜慶余韻未散,一抵達4號斜井工地外,隱隱的施工聲就從洞口傳來。

  按高瓦斯隧道進洞要求做完隨身攜帶物品檢測后,戴上安全帽,我們登上一輛可坐10余人的依維柯,往洞內駛去。這種依維柯是工地上的施工人員運輸車,“一輛車可以坐一個班組,每個工區有3輛。”趙凱介紹,從斜井洞口到掘進的掌子面,距離不過1.5公里,工人走路到作業點要半個多小時,坐車只要幾分鐘,用車輛運輸,既為工人提供了方便,也確保了各工序的銜接。

  進入主洞,施工聲音大了起來,一輛運渣車與我們錯車而過。洞頂右側、直徑1.8米粗的風帶脹得鼓鼓的,“呼呼”著向里灌風。穿過煙塵后,依維柯停下,面前是分為了上下兩層臺階的作業面,踏上臺階,步行踏過石塊路面,掌子面前是一座4層的臺車,近10名工人站在臺車的不同部位,拼接拱架。

  “剛剛除渣完,現在正在立架,做初期支護。”在臺車下面巡查的4號工區架子隊隊長陳榮偉說。隧道掘進初期有開挖、打眼、放炮、除渣、立架、噴漿6道工序,完成6道工序即是一個循環,待掘進到一定進度后,再二襯作業,進行二次支護。陳榮偉介紹,為了加快進度,初期支護實現滿循環施工,即所有工人流水線作業,上道工序結束馬上進行下道工序,“我們24小時差不多能完成一個循環,掘進4米。”

  說話間,一輛挖掘機搭載著弧形的連接筋前來,幾名工人上前抬起連接筋,放置到臺車底部。臺車頂部,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連接筋拼接成型,電焊工開始工作,火花從高處滾落,分外好看。身穿紅色制服的瓦檢員趙德裕站在旁邊,一直監測記錄著異常氣體的數值。

  “這是高瓦斯隧道,有動火,我們都要監測到。”來到臺車底部后,趙德裕告訴記者,隧道內的瓦斯監測有24小時自動監測和人工監測,人工監測由3人“三班倒”,他當班的8小時要進行4次常態化檢測。檢測點位不僅要來回走動,還要上下走動——頂部測甲烷、底部測二氧化碳,每個點位的數據都是檢測3次后選取最大值做記錄。“別看這洞內才1.1公里,我當班的這8個小時基本沒歇過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