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數據庫智慧化管理,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古樹保護
近日,記者在綿陽梓潼縣觀義鎮河口村看到,一顆挺立在田間的碩大黃連木樹上掛了一張牌子,上面寫有這棵樹的編號、科屬、樹齡、類別、保護等級等信息,并有一個二維碼標識,掃開能看到對這棵樹的詳細介紹。
“看到這個牌子就明白這棵樹是國家的,不能破壞,更不能砍,要好好保護。”村民任國興說。為保護好境內古樹名木,觀義鎮建起了鎮、村、社三級聯動機制,層層落實管護目標責任,并從人力、資金、物資上予以保障。“我們將這些古樹名木劃定了責任區,將責任區落實到護林責任人人頭。”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說。
我省明確,樹齡100年至299年為三級古樹,由縣級認定;樹齡300年至499年為二級古樹,由市州級認定,樹齡500年以上為一級古樹,由省級認定。李守劍介紹,我省給每株古樹都掛了這樣的牌子,相當于辦了身份證,還記錄了GPS位置、樹高、胸徑、樹齡、生長狀況等信息。
為了更智能地管理古樹名木,我省開展了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圍繞實用性、先進性、標準化、適應性、安全性原則,建設一個數據中心,開發3個應用子系統,應用終端連接網頁、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實現對全省古樹名木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即將正式投入使用。
保護修復古樹名木,也有難點。“別小看這么一道支架,耗材、運輸、安裝都要花錢。”省林草局生態處相關負責人坦言,項目資金需求大是保護工作的一大難點。為此,我省在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的同時,也注意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古樹名木保護。




省綠化基金會已建立了古樹名木保護專項基金,用于接受捐贈,定向用于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2019年以來,我省完成及在建古樹公園21個。在省綠化基金會的支持下,通過設置標識牌和科普宣傳欄、改建游步道、修建保護圍欄、古樹復壯、打造綠化景觀等措施,拓展科普、宣教、休閑功能。
去年1月1日起,《四川省古樹名木認養辦法》開始施行,繼續為古樹名木保護拓展資金渠道。《辦法》規定,個人認養最低200元每株每年,認養方不得借認養古樹名木從事商業活動。目前,相關工作正有序推進。
(李守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