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

  今年省兩會前夕,四川省統計局推出《2022年關注四川“兩會”專項調查報告》。報告通過四川民調云平臺網絡調查的方式進行,訪問對象為全省21個市(州)年齡在18歲—70歲的城鄉常住居民,隨機抽取訪問對象,成功回收共2584個樣本。受訪者對2022年即將召開的四川“兩會”,最關注的熱點有哪些時,選擇“醫療改革”的比例最高為48.9%。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醫療改革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回應高齡社會需求更是“難中難”。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的四川,如何面對挑戰和把握機遇?多名參加省兩會的醫療衛生領域代表委員支招。

  現狀

  四川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銀發社會”下的醫改課題值得關注

  不少代表委員都認為,過去一年四川醫改成效顯著,最大的變化就是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比方說,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等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尤其是基本醫保和商業健康保險的融合發展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需求。”省政協委員、廣安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刁志強了解到,全省至少有10個市州推出普惠性健康保險產品,如成都“惠蓉保”、德陽“德e保”、廣安e惠保等。

  刁志強再舉例,他了解到四川醫改的另一個可喜變化,是全省醫保基金監管長效機制逐步形成,開展醫保基金專項治理、健全“一案多查、一案多處”機制,主動曝光案件,“以案示警”推動行業自律,推廣醫保智能監控,落實舉報獎勵措施,嚴厲打擊欺詐騙保,確保人民群眾“救命錢”的安全。

  取得成效同時,代表委員提醒,醫改回應高齡社會需求,仍面臨很多挑戰,尤其要注重老年慢病人群診療的有序。原國務院醫改專家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房志武在1月15日在公開場合說,隨著1963年-1975年生育高峰期間出生的人群逐漸跨入60歲,老齡人群的慢病相關花費會成為消耗醫保資金的主體,他將“老年慢病人群診療無序”診斷為醫改面臨的最大問題。

  大部分醫療衛生領域的代表委員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

  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中心醫院腎內科主任張穎娟在近些年觀察到,隨著老齡化社會逼近,老年慢性病患者基礎人群也在變多,引發并發癥的情況也日益突出。

  省人大代表、宜賓市醫保局副局長鄧維蓮也表示,老年慢性病患者人群長期住、扎堆大醫院的情況確實存在,這也和目前人口結構狀況相吻合。

  還有部分代表委員表示,隨著老齡化加劇,一部分老人長時間住在大醫院,家人很少考慮治療后在社區康復,易引起社會資源浪費,值得關注。

  建議

  探索慢病簽約醫生    

  醫院照護診療應把健康管理功能前置、不應只盯“急病、重病治療”

  “銀發社會”的醫改形勢下,挑戰已至,如何破題?

  部分專家委員的觀點達成共識——從創新診療模式入手。省政協委員、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徐俊波坦言,臨床實際診療過程中,大的醫療機構里有部分想要長時間住院的老年人,多是因家庭陪護不夠、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想到的點子,是嘗試在綜合醫療機構建老年病專業,建立社會—心理—生物模式,可評估老年人的狀況、拓展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方式,同時開展老年人心理建設,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評估與干預機制,還要建立適合老年人的診療模式——“陪伴+交流+治療”,同時建立綜合醫療機構+社區+養老的三級服務體系,“尤其是社區應該強化主動性,積極提供送醫送藥上門服務。”

  張穎娟代表建議,可在醫療機構建立一個慢病信息化智慧管理系統,實現個體化診療和隨訪,將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慢病信息進行共享,便于對疾病進行一體化管理。

  鄧維蓮代表則提出,各地可通過慢病簽約醫生等方式,為老人提供定時定點上門服務,將基層醫療機構原來坐等病人上門的服務模式變為主動上門。同時,鄧維蓮也建議在多地試點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益。

  還有部分專家委員認為,醫院照護診療不應只盯“急病、重病治療”,要把健康管理的功能前置。

  “換句話說,得把老年慢性病患者人群的疾病預防工作做好,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早篩早診早干預。”省政協委員、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玉萍看來,國家醫保支出逐年上升,但公眾的慢性病、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并沒有因醫保費用的支出提高而有顯著降低,基層醫療機構應實現“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服務為中心”的職能轉變。

  劉玉萍給出具體建議:各地可試點讓基層醫療機構的部分職能轉型,參與“慢病健康管理”,降低老百姓因嚴重慢性病并發癥導致的醫保支出的費用,并將節省的醫保基金用于支付基層醫療機構參與健康管理服務的績效支出。“這樣以來,就能大大調動基層醫療機構的積極性。”劉玉萍還提醒,基層醫療機構應該在大型三級醫院健康管理學科的指導下進行健康管理、健康風險干預,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非藥物慢病(或慢病危險因素)干預等。

  也有專家委員提醒,得重視完善老年商業保險,讓老年人有更多選擇。前不久,平安健康保險、英國佰仕富人壽再保險聯合上海財經大學正式發布《2021老年健康保障需求白皮書》就表明,我國目前存在老年群體慢病患病率上升、慢病非標體占比高、慢病保障存在空白等不容忽視的難題。

  這讓部分代表委員意識到,創新商業老年健康保險產品刻不容緩。“老年健康險產品還存在專屬產品種類少、承保人群要求高、理賠率低等現象,老年健康險發展需要從粗放式轉向精細化道路。”徐俊波委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