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到2025年,全省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設置要達100%,中醫診療量要占總診療量的20%,基層中醫服務量要達50%……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十四五”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規劃》(簡稱《規劃》),全力推進四川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

  基層醫療機構中醫師占比不低于25%

  《規劃》要求,加強公立中醫醫院建設,落實政府辦醫職責,推動優質中醫醫療資源擴容延伸和均衡布局。市級中醫醫院(不含新建)全部達到三級水平,縣級中醫醫院(不含新建、民族地區)基本達到二級甲等水平。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醫師占本類機構醫師總數比例不低于25%。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配備1名中醫類別醫師或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臨床類別醫師。

  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連鎖經營的名醫堂,突出特色和品牌,打造一流就醫環境,提供一流中醫藥服務。

  全面執行和落實公立醫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明確醫院黨委等院級黨組織研究決定醫院重大問題的制度機制,把黨的領導融入醫院治理各環節。

  探索建立“病有專科、病有專人、病有專方、病有專藥(術)”的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模式。研究制訂并推廣20—30個具有四川特色和臨床優勢的中醫病種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整體提升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診療能力和療效水平。

  打造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旗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傳染病醫院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和中藥房建設,原則上中醫床位數占比不低于5%。推進民族醫醫院標準化建設,到2025年,85%以上的縣級民族醫醫院達到二級水平。

  《規劃》要求,補齊重大疫情中醫藥防控短板。市級中醫醫院獨立設置傳染病病區,二級以上縣級中醫醫院全部設置感染性疾病科,所有縣級中醫醫療機構能夠發揮重大傳染性疾病監測哨點功能。強化鄉村、社區疫情中醫藥防控,推廣行之有效的基層中醫藥防治方案。

  加強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急診急救能力建設,規范急診急救標準、流程,建立多學科協作救治機制。各地將中醫醫院全部納入當地“120”急救平臺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調度系統,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呼救定位試點,提升緊急救援效率。

  全面加強中醫藥應急指揮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統一領導、調度機制和中醫藥第一時間介入、全程參與的應急響應機制。

  將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制定重大傳染病中醫診療方案、技術指南和操作規程,推廣中醫藥群體防治方案和防治技術,健全中西醫結合救治和聯合會診制度。

  二級以上中醫院老年病科達80%以上

  《規劃》要求,實施川產道地藥材全產業鏈管理規范及質量標準提升示范工程,建立單品種藥材的“兩體系、三標準、五規范”。培育中藥材大品種,全產業鏈開發麥冬、川芎、川貝母等川產優勢特色中藥材。

  持續優化四大中藥材產區布局,做實中藥材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鼓勵中藥企業向上游延伸產業鏈,建立定制藥園。推進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標準化發展,提升藥材凈制及干燥技術水平,鼓勵各地建設區域性精深加工中心。加強中藥材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完善中藥材流通行業規范,打造中藥材商業集聚地和物流基地。

  建立中藥配方顆粒省級標準,推動中藥配方顆粒創新發展。遵循市場導向,合理加強專業市場和信息服務平臺資源調配,鼓勵中藥制藥行業戰略重組,促進川藥市場良性有序發展。

  推進中醫醫院適老化改造,加強老年病專科建設,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老年病科設置率達到80%以上。推動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雙向合作,支持基層醫療機構拓展社區和居家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創新老年人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開發多元化多層次的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包。

  構建“一核四區”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格局,建設以成都為核心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創新發展核和川南、川東北、攀西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區及川西北民族醫藥特色旅游發展區。

  支持成渝毗鄰地區組建中醫醫聯體

  《規劃》要求,加強川派中醫藥文化資源梳理,加強中醫經典著作整理研究,建立中醫藥古籍文獻數據庫。加強民間中醫藥單驗方、技術的保護與利用,強化川派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川幫”老藥工傳統技藝傳承,遴選50—100名實施數字化、影像化記錄保護。

  推進中醫藥文化遺產保護,有序推進中醫藥文物、老字號、名醫故居保護利用工作,開展中醫藥文獻搶救性發掘。強化中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將具有原創性的四川中醫藥項目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予以保護。

  豐富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積極建設校園中醫藥文化角和中醫藥文化學生社團,開展中醫藥文化講座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采取展覽展示、互動體驗、“線上+線下”“直播+點播”等形式,常態化開展名中醫四川行、名中醫大講堂、健康文化知識大賽等系列群眾性活動,推動中醫藥文化走進鄉村社區、融入群眾生產生活。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居委會、鄉村群眾活動場所等,建設中醫藥文化知識角,將中醫藥文化送到群眾身邊。

  《規劃》要求,積極參與中醫中藥國際標準制定,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醫藥發展布局,深化海外中醫藥中心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中醫藥機構到境外開辦中醫醫院、診所、學校。

  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藥一體化發展,支持兩省(市)毗鄰地區組建中醫醫聯體。聚合兩省(市)資源優勢,共同規劃建設川渝中藥材產業經濟帶,成立成渝雙城經濟圈道地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聯盟,聯合推廣中醫藥健康旅游精品線路。共同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開展以道地藥材為主的中醫藥衍生品研發及成果就地轉化。

  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及臺灣地區中醫藥合作,支持省中醫藥科學院建設防城港產業技術分院,深化與澳門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促進中醫藥傳統研究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創新發展。

  互聯網中醫醫院數量力爭達總量的30%以上

  《規劃》要求,加強中醫基礎類、經典類、疫病防治類和中藥炮制類、鑒定類等學科建設。強化中醫思維培養,提高中醫藥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建立以中醫藥課程為主線、先中后西的中醫藥類專業課程體系。擴大中醫學、中藥學研究生培養規模,探索中醫學九年制人才培養,鼓勵中醫藥院校與其他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實施川派中醫藥人才培養工程,培育中醫藥院士后備人才,加強名中醫梯隊建設。完善中醫藥師承教育管理體系,建立健全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和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制度,擴大師帶徒范圍和數量,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全過程。

  建立健全西醫學習中醫制度,允許攻讀中醫專業學位的臨床醫學類專業學生參加中西醫結合醫師資格考試和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支持設置中西醫結合教學門診。

  加大中醫藥科研支持力度,用好中醫藥研發風險分擔基金,持續穩定支持中醫藥創新發展。完善中醫藥科研管理制度,推進中醫藥科技評價體系建設。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

  推進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聚合省內優質中醫醫療、教育、科研資源,爭創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積極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藥類)項目和中醫藥重大科技項目,爭取累計立項100—150項。

  加快省中醫藥轉化醫學中心建設,支持成都中醫藥大學、省中醫藥科學院共建中醫藥轉化醫學院。鼓勵中醫醫院與企業、科研機構、學校加強協作,共享資源,促進優秀研究成果投入市場應用。

  夯實中醫藥信息化發展基礎。大力推進“一碼就醫”,完善便捷就醫服務功能,探索開展中藥飲片智能調劑。推動互聯網中醫醫院積極為患者在線提供健康咨詢、遠程會診,開展常見病、慢性病復診服務和“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到2025年,互聯網中醫醫院數量力爭達到實體中醫醫院的30%以上。

  加快建設中醫醫療“三監管”平臺,完善中醫藥特色監管指標。加大中醫備案診所和中醫醫療廣告監管力度,進一步整頓和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市場,持續打擊假借中醫旗號開展非法行醫和違法虛假宣傳的行為。

  加大醫療保障支持。推進中醫藥服務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對實行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和按病種分值付費(DIP)的地區,適當提高中醫醫療機構調整系數。探索中醫DRG分組。發布中醫優勢病種目錄,探索按中醫療效價值付費,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中醫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藥飲片和民族藥品等按規定納入門診統籌支付,及時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中醫診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探索醫療機構制劑省內調劑使用的醫保支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