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殷鵬
12月3日起,全省受持續靜穩、高濕、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包括PM2.5在內的顆粒物濃度顯著升高,四川省成都平原、川南地區空氣質量轉差,5-6日盆地16個城市形成PM2.5連片污染之勢。為此,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四川大學、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有關專家聯合解讀本次污染過程的特征與演變趨勢。

全省各地打響秋冬季藍天保衛戰
此次污染有多重?
波及盆地內16個城市,7日污染過程逐步緩解
“12月1日,盆地城市出現靜穩天氣,污染開始累積;3日,成都、德陽、眉山、自貢、內江、達州6個城市出現輕度污染;4日,受弱冷空氣擠壓作用,污染城市范圍擴大到11市;5日,盆地維持靜穩天氣、污染進一步加劇,在川南、成都平原、川東北地區形成連片污染,部分城市出現中度污染;6日,污染范圍進一步擴大,波及盆地內16個城市,其中成都、德陽、眉山、瀘州4市出現重度污染;7日,污染過程逐步緩解。”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張巍如此介紹今年第三輪秋冬季區域性污染天氣過程。
污染原因是啥?
整體氣象條件持續靜穩不利,污染排放總量超過環境容量
針對此次四川盆地形成區域性、持續時間相對較長、程度較重的污染天氣過程,多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污染成因。
四川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楊復沫分析說,盆地氣溫持續升高,夜間逆溫較重,整體氣象條件持續靜穩不利。從整體來看,12月1日起,我省盆地高空受槽后西北氣流控制,高空天氣形勢較為平穩,以晴間多云天氣為主。盆地城市風速小,晝夜溫差大,逆溫較重,氣象擴散條件差,污染物累積較快。3—4日,盆地夜間逆溫較重,邊界層下壓,污染物加速累積。5日,盆地大部多霧,濕度明顯上升,邊界層進一步降低,成都市早晚均出現貼地逆溫,強度達到11.43度/100米,屬于罕見強逆溫,且逆溫持續時間長。6日,氣象條件繼續惡化,盆地大部城市濕度大于80%,邊界層降低至200-300米。
“污染排放總量超過環境容量,引發污染過程。”楊復沫說,利用衛星對本次污染過程中全省及周邊區域二氧化氮(NO2)的分布情況進行遙感監測發現,污染過程中盆地二氧化氮(NO2)的高值區主要有兩個區域:第一個區域主要分布在綿陽中部、德陽中部、成都市區、眉山中部、樂山北部一線;第二個區域在內江東部、自貢北部、瀘州北部以及宜賓部分區域。表明這些區域在污染期間,氮氧化物排放較為集中,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區,高值區明顯。此外,盆地東部的重慶市,也存在一個較大的高值區。本次污染過程的二氧化氮(NO2)濃度較今年冬季前兩次過程的濃度都要高,并且高濃度范圍也更廣、影響更大。
“邊界層高度壓低,污染累積加速。”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張巍說,根據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雷達觀測數據,12月2-3日,成都市邊界層高度急劇降低,4—7日清晨,邊界層高度持續下降,最低下壓至200-300米,導致污染累積加速,本次污染過程進一步加重。
在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所研究員陳軍輝看來,氮氧化物二次轉化加快是本次污染的重要成因。她說,根據成都、自貢細顆粒物(PM2.5)組分監測結果來看,污染期間硝酸鹽、硫酸鹽、銨鹽三者之和在PM2.5中的占比為60%左右,其中硝酸鹽占比最大,成都、自貢分別為36.7%、25.7%左右。此外成都、自貢有機物占比較高,污染期間分別為28.9%、25.2%,僅次于硝酸鹽。
污染天氣應對情況如何?
區域性污染推遲2天,全省減少污染天12天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處長李德俊介紹到,針對此輪污染過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省上下迅速行動、統一攻堅——
每日分析空氣質量變化趨勢,派出專家組對重點城市開展駐點幫扶,每日調度秋冬季攻堅和重污染天氣響應工作情況;成都、自貢、瀘州等15市先后啟動黃色預警或橙色預警。各地迅速行動,應急預警響應期間,組織檢查1946次,推動整改問題點位1048個,曝光典型案例59例;省直部門包片幫扶指導,省經濟與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應急廳對達州、資陽、南充等城市開展暗查暗訪;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對成都、德陽、綿陽、眉山、自貢、瀘州、宜賓等市開展包片監督幫扶,與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組織在毗鄰地區開展交叉執法檢查。
據評估測算,全省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攻堅,各市PM2.5濃度較預測下降了6.4%—8.8%,區域性污染推遲了2天,全省減少污染天12天。
近期空氣質量如何?
9-10日,成都平原和川南有輕度污染風險
接下來空氣質量如何?張巍對近期全省空氣質量形勢作出分析:8日,受南支槽及北方弱冷空氣共同影響,盆地大范圍出現降水,擴散條件較好。9-10日,盆地大部可能出現靜穩天氣,擴散條件轉差,成都平原和川南有輕度污染風險,川南部分城市由于冷空氣擠壓有小時中度污染風險。11-13日,盆地受冷空氣影響,風速增大,大部分地區存在降水,擴散條件較好。14日,污染可能開始累積,盆地個別城市有輕度污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