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文莎

  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如何補短板?易地扶貧搬遷如何做到“穩得住、能致富”?11月11日,在全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推進會上,浙江駐川工作組、4個市(州)、2個縣作了交流發言。

  多元救助“兜底” 發展產業“造血”

  目前,50個重點幫扶縣共有監測對象4.5萬戶17.1萬人,占全省總數的59%,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

  甘孜州18個縣(市)全部被納入重點幫扶縣,新增監測對象426戶1893人。如何防范致貧、返貧風險?

  “有兩手準備,相當于‘雙保險’!”甘孜州委副書記石鋼表示,一方面,該州設立救助基金,18個縣(市)按照縣級不低于100萬元標準,籌集2565萬元臨時救助基金;另一方面,推廣防貧保險,量身定制符合農牧民實際的防貧保險,自愿投保49588戶,提供保障金達102.88億元。

  增強兜底能力的同時,還需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阿壩州13個縣(市)均屬于重點幫扶縣,同時有218個重點幫扶村、占全州行政村總數的20%。“力爭5年內分批分類完成218個重點幫扶村的鞏固提升。”阿壩州副州長嚴華說,“我們將以補齊短板、提升能力、夯實基礎為重點規劃項目,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旅則旅發展產業,形成1村1個鞏固提升方案。”

  今年以來,阿壩對第一批33個重點幫扶村開展鞏固提升行動,累計投入銜接資金1.9億元,實施基礎、產業及公共服務項目145個。

  提升治理能力 穩定增收就業

  5年136萬人,四川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規模位居全國第二,占全省脫貧人口總數的22%。搬出來只是第一步,穩得住、富起來才是關鍵。

  涼山州是脫貧攻堅最后啃下的“硬骨頭”,全州共35.32萬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如何推進后續扶持?涼山州委副書記范繼躍概括說,把防返貧監測幫扶作為首要任務,確保搬遷群眾“不返貧”;把改善公共服務條件作為基礎支撐,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把提升社區治理能力作為重要保障,確保搬遷群眾“能融入”;把穩定增加收入作為長遠之策,確保搬遷群眾“能致富”。

  在社區治理方面,涼山聚焦提升安置點治理效能,新設居委會24個、居民小組232個,全覆蓋建立警務室、社區志愿服務站、黨群服務中心等。實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動和“牽手伴行”行動計劃,在800人以上集中安置點實施社會工作服務試點。

  在促進增收就業上,涼山集中安置點實現14萬人從事特色農林業、1.8萬人從事現代服務業、567人從事加工及其他產業。依托甬涼東西部勞務協作、川渝勞務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機制,全州集中安置點有序輸出勞動力6.3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