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 提 要

  張獻忠江口沉銀,明軍將領楊展成為最大的財富受益人

  在清代,至少出現過4次官方打撈行為;而民間的打撈也從未停止過

  民國時期,尋找張獻忠“江藏”選擇在成都望江公園一帶進行

  1646年,農民起義將領張獻忠帶領部隊沿岷江匆匆南下。除了十余萬大軍,他還攜帶著起義沿途搜刮的金銀財寶。在彭山江口,張獻忠部隊遭到明朝將領楊展的伏擊,他隨船攜帶的巨額財富,從此沉入江底。

  300多年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江口展開考古發掘,實證張獻忠“沉銀”的民間傳說。

  這并非是張獻忠沉銀地首次被官方關注。日前,四川省社科院《“江口沉銀”歷史文獻匯編》出版,研究人員以詳實的史料,讓300多年來圍繞張獻忠沉銀展開的巨額財富打撈史,鮮活呈現在公眾面前。

  打撈沉銀 惹來殺身之禍

  “石牛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在四川,這個和張獻忠沉銀有關的民謠傳唱了數百年。

  張獻忠的千船沉銀,真的直到300多年以后,才被考古人員發掘出來嗎?顯然并非如此。無數史料證明,張獻忠在江口遭遇伏擊以后,與之對陣的明軍將領楊展成為最大的財富受益人。

  四川省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曹鵬程在主編《“江口沉銀”歷史文獻匯編(紀事卷)》時,查閱了上百本相關史料。無論是事件親歷者的史料性筆記還是地方志,均有楊展與沉銀有關的記載。

  “他肯定派人打撈過江口沉銀。”曹鵬程說,楊展曾有一位幕僚名叫費密,是四川新繁人。他曾親歷了楊展和張獻忠的江口大戰。在費密所著《荒書》中,這樣寫道:“展得獻賊所棄江口銀鞘,人咸欲之,展亦散與牛、種屯田。”清初人馮甦的《見聞隨筆》也記載:“獻忠之去成都也,輦金銀沉諸江,展使壯士乘巨筏探求之,數月,獲大鏹以巨萬計……”

  曹鵬程說,當時財寶才沉入江底,所以楊展也收獲最豐。利用這筆錢,楊展開始招兵買馬,成為明末四川割據的將領中最強者。彼時,四川大鬧饑荒,“斗米價至三十金,餓殍載道,或父子相烹食。”楊展派了上百人到貴州、湖北前后買入數十萬石米糧,開始招兵買馬、屯田開荒。不僅農民給牛、給糧,使其有田可種;壯年男子愿意當兵的還每月發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