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劉佳

  9月27日上午舉行的四川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聽取了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情況的報告。受省政府委托,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備在作報告時表示,一年多來,川渝黨政交流愈加密切、推進機制不斷完善、政策協同持續強化、社會共識廣泛凝聚,多項工作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增長極和動力源特征初步顯現。2020年,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超6.6萬億元、占全國比重較2019年提高0.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12.1%,兩年平均增長6.2%。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速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交通強國試點獲批建設。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運,成渝客專完成提質改造、全程最快用時縮短至62分鐘,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成達萬高鐵開工建設,成渝中線高鐵可研報告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渝西高鐵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南充至潼南、內江至大足、瀘州至永川、開江至梁平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川渝省際高速公路通道達13條、在建6條。涪江雙江航電樞紐開工建設,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建設有序推進。

  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成渝地區獲批國家級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成電子信息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行業節點,推動戰略性支柱產業嵌入式、集群化發展,兩地汽車、電子信息產業全域配套率提升至80%以上。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推進5G和光纖寬帶“雙千兆”網絡發展,已建成5G基站超10萬個。授牌首批20家川渝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川渝中小企業服務一體化云平臺上線。合力推進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隆昌糧食現代農業產業園和三臺生豬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協同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申建工作穩步推進。加快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共同培育“成渝地·巴蜀情”區域文化旅游品牌,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廣聯盟,開發“安岳—大足”中國唐宋石刻藝術精品之旅等一程多站跨省市旅游線路70余條。

  協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天府實驗室揭牌運行,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啟動建設。深入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雙城經濟圈科創母基金,成立成渝地區技術轉移聯盟,組建川渝科技資源共享平臺,雙方共享科技專家26000余人。推動川渝高校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圍繞人工智能、大健康等聯合實施重點技術研發項目15個。舉行四川省重慶市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西部(重慶)科學城、西部(成都)科學城、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中國(綿陽)科技城集中開工40個重大項目,總投資1054.5億元。

  國土空間布局不斷優化。推動成都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加快建設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打造現代化成都都市圈。建設綿陽科技城新區,規劃建設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合廣長協同發展示范區、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促進成渝中部地區協同發展。建設南充臨江新區,規劃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城宣萬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川渝高竹新區,提升南充、達州區域中心城市發展能級,推動廣安融入重慶都市圈,促進川東北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建設宜賓三江新區,規劃建設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內榮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宜賓、瀘州區域中心城市沿江協同發展,加快內江自貢同城化發展,促進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扎實推進。推動兩地協同開展環境立法,加快制定《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建立全國首個跨省市聯合河長制辦公室,對長江、嘉陵江等跨界河流及重要支流進行聯合暗訪,開展川渝跨界河流污水偷排直排亂排專項整治行動、跨界河流“清四亂”專項行動,推動跨界流域問題立行立改。深入推進大氣環境污染聯防聯控,開展5輪次藍天保衛戰聯動幫扶,共享空氣質量監測數據1430余萬條,持續協同開展工業污染源整治,加強移動源排放監管和城鄉大氣環境管理。共同開展火電、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工業爐窯行業深度治理,協調統一重污染天氣預警啟動標準。在全國率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打通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綠色通道”。

  改革開放持續拓展深化。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等率先在省內自貿試驗區平臺試行推廣。逐步統一兩地中歐班列運行標準,2021年1—8月中歐班列(成渝)開行3595列。聯合制定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若干重大改革舉措,共同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改革示范等重大改革,研究建立跨區域合作財政協同投入機制和財稅利益分享機制,共同設立300億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共建“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一帶一路”對外交往中心,在全國建立首個跨行政區域外商投資企業投訴處理協作機制。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成效顯現。聯合發布兩批次210項川渝政務服務通辦事項清單,推動跨省通辦事項線上“全網通辦”或線下“異地可辦”,截至8月底累計實現通辦事項達171項。共同制定便捷生活行動方案,實施戶口遷移、就業社保、醫療衛生、交通通信等16項便民舉措。截至8月底,川渝所有市區(縣)實現戶口遷移遷入地“一站式”辦理,累計辦理業務5.3萬筆。實現養老保險關系轉移APP零跑路辦理或就近異地一次性辦理,累計辦理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互認4.1萬人次。建立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推動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開通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3416家、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醫藥機構2.48萬家,兩省市醫保參保人員住院、門診就醫購藥跨省直接結算分別達9.8萬人次、52.4萬人次。辦理公積金跨區域轉移接續和互認互貸1.49萬件,涉及資金9.54億元。日均開行成渝城際動車78.5對、日均發送8.3萬人,開行川渝省際公交8條,實現重慶中心城區和成都主城公共交通“一卡通”“一碼通乘”。推動通信資費一體化,實現川渝兩地親情號互設、異地補卡等服務,辦理相關業務6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