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四川在線記者 范芮菱
名片
王文炳
在小區封控后,76歲的老黨員王文炳第一個報名成為志愿者,先后負責小區志愿者招募、制定值守方案、維護核酸檢測點位秩序等工作,被稱為“最美小區守護者”。
故事
“作為普通黨員,我們或許不是最美的逆行者,但可以成為小區居民強大的后盾。”8月30日,回憶起每一次沖鋒在前,76歲的王文炳容光煥發、精神抖擻。
作為瀘州市江陽區華陽街道瑞景社區居民,年過古稀的王文炳不服老、不怕苦,在本輪疫情遭遇戰中,始終堅守在社區疫情防控一線,是社區居民心中的“最美小區守護者”。

“吉書記,這次疫情就發生在我們小區,我是黨員,身體也硬朗,有啥子任務安排給我就是哈!”7月25日上午,瀘州發現1例省外輸入無癥狀感染者,該感染者日常生活居住正在瑞景社區。往日平靜一下被打破,瑞景社區一下成了”抗疫一線“。當大多數人還在焦灼不安時,看到瑞景社區微信群正在招募志愿者,70多歲的王文炳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情況緊急、任務繁重,要第一時間在小區里找到黨員志愿者有難度。來不及考慮王文炳的年齡和身體健康狀況,社區便給其安排了工作任務,這位七旬老伯,也成為本次”戰疫“社區里的第一名志愿者。在小區業主群里招募志愿者、幫忙打電話核實人員信息、通知人員下樓進行核酸檢測、維護檢測點位秩序……投入“戰斗”的第一天,王文炳就忙到了深夜12點。
3個車庫出入口、2個人行出入口,每人2個小時、分12個班次進行24小時值守,如何合理安排人員?自7月27日該小區從全面封閉管控調整為重點樓棟封閉管控以來,王文炳每天都會為了制定志愿者值守方案反復溝通、多方協調。擔心大家沒時間聽或者不注意語音消息,他就先發文字信息,再一個個的打電話核實情況、確認值守點位和值守時間。遇到社會愛心人士為小區送水果、防暑藥品等,他也會第一時間把物資分配到城管隊員、物業和志愿者值守點上去。

上了年紀,王文炳的體力遠不如年輕人,但他會竭力去做。“拿累了就休息一下,總比站在那兒啥子事都不做好。”盡管每天回到家,身體都疲憊不堪,但第二天早上,王文炳又會打起精神,開始新一天的值守工作。
“王叔叔總是怕我們累倒了,隨時都在關心我們。他那么大的年紀,還每天賣力堅守,他才是最辛苦的那個。”和王文炳一起負責協調志愿者工作的居民志愿者張燕感慨道。
在王文炳的感召下,小區志愿者微信群從一開始的20人不到,發展到了73人。大家用一次次值守、一條條信息、一個個電話,為小區居民編織出一張堅實的生命安全防護網。
其實,這已不是王文炳第一次沖在疫情防控一線了,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他便志愿投身于小區門崗值守中。“父親76歲了還在為社區奔波,我們肯定擔心。但這是他想做的事,攔不住他,也理解他。在他的影響下,我也報名參加了小區志愿者,希望能多為大家做點事。”王文炳的兒子王小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