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一體”

  氯堿行業迎來周期性復蘇

  天原股份的前身,是民族實業家吳蘊初于1944年在四川宜賓建成的天原電解化工廠宜賓分廠,也是我國最早的氯堿化工企業之一。

  從虧損到盈利,天原股份這一年是如何做到的?從天原股份2021年半年報來看,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88.73億元,與去年上半年的86.87億元相比增加了2.14%。

  分行業來看,化工行業和供應鏈服務占營收的比重分別為54.85%和41.50%,剩下的建材行業和電力行業,在營收中的占比不足5%。其中,化工行業對營收貢獻的占比較去年同期增加了60.68%,供應鏈服務則下降了30.84%。

  分產品來看,聚氯乙烯貢獻營收13.90億元,占總營收的15.66%;氯堿類產品貢獻營收5.55億元,占總營收的6.26%;高分子新材料貢獻營收2億元,占總營收的2.25%。同時,供應鏈服務貢獻的營業收入為36.8億元,營收占比為41.5%。

  雖然聚氯乙烯和氯堿類產品對營收的貢獻不如供應鏈服務高,但是從毛利率來看,聚氯乙烯和氯堿類產品的毛利率高達在30%左右,而供應鏈服務的毛利率不足1%。這也意味著,氯堿行業對業績的拉動作用更突出。

  這也在天原股份的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中得到了印證。天原股份表示,氯堿行業延續了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的周期性復蘇的趨勢,氯堿產品特別是聚氯乙烯價格持續上漲并保持高位相對穩定,特別是具備自備電石原料的企業取得較好經營效益。公司充分抓住幾年來難得的市場機遇,加強生產協同協調,提高營運管理水平,確保氯堿及其配套裝置始終處于最好的運行狀態,為報告期效益超預期及同期大幅度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分地區來看,華東地區和西南地區對營收的貢獻度更高,分別達到32.97%和29.13%。此外,國外業務對營收的貢獻占比為3.05%。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期業績基數較低也是天原股份今年上半年業績翻番的重要原因之一。天原股份去年受疫情等外部環境影響,主要產品訂單及銷量減少、銷售價格降低,導致公司虧損。2020年上半年,公司虧損4313萬元,同比下滑150.67%。

  強化“兩翼”

  鈦白+鋰電雙概念加持

  天原股份雖然是以氯堿化工起家,但是早在2017年,天原股份就啟動了“一體兩翼”戰略布局,踏入產業升級新征程。其中“一體”為氯堿化工,“兩翼”即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電池材料。

  四年過去,天原股份已然完成了現代智能制造“一體兩翼”的戰略布局。目前,天原股份已擁有完整的“資源能源-氯堿化工-化工新材料及新能源電池材料”的一體化制造業循環產業鏈,其中高端新興產業已經構建起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

  其中,天原股份的化工新材料板塊規模正逐步擴大,盈利能力正持續增強。2021年上半年,公司化工新材料板塊的天億新材料科技為公司貢獻了2555萬元的凈利潤。目前一期氯化法鈦白粉項目運行正常,隨著二期擴建項目建成并投產,公司將具備年產10萬噸氯化法鈦白粉產能。

  新能源材料板塊,更是頗受市場看好。天原股份子公司宜賓鋰寶于去年成功進入寧德時代供應鏈體系,雙方并于今年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定下“10年至少20萬噸”的正極材料供貨量。

  對于轉型投入新能源鋰電產業,天原股份認為,具有綜合產業優勢,一是已形成一定的鋰電產業規模及行業影響力。宜賓鋰寶三元正極材料已導入寧德時代成為其核心供應商,產品亦獲得其他動力電池巨頭企業的認可。二是具有較強的研發和技術支撐。已聘請中國工程院吳鋒院士為宜賓鋰寶首席科學家,先后引進國內外多名鋰電等產業高端人才,擁有自己培養的研發團隊。同時,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共建宜賓鋰電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宜賓新能源鋰電材料院士創新中心,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和領先的研發技術優勢。三是宜賓鋰寶擁有先進的智能化、現代化的生產裝置、完善的品質檢測裝備及產品性能測試系統。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寧德時代在宜賓全資子公司四川時代一期項目的逐步投產及在宜賓投資的不斷加大,其作為鏈主的作用將更加強大,也必須進一步帶動宜賓鋰電配套及相關產業的大發展。

  在今年鈦白粉和新能源兩大熱門概念的加持下,天原股份在二級市場上的股價也實現翻番。今年年初以來,截止8月13日,公司股價漲幅達1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