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目前能不能精準預報極端天氣?
答:高分辨率的數值預報模式是現代天氣預報核心支撐,四川省氣象局依托500萬億次/秒的高性能計算機持續推進高分辨率數值預報模式建設。目前,我們實現了0-24小時逐小時1公里網格預報產品、0-2小時逐10分鐘降水預報產品的應用,為全省尤其三州地區、地災多發地區的地方政府臨災避險轉移提供有力支撐。
四川地處青藏高原及其東側,是影響我國中東部天氣系統的上游地區,也是氣象及其次生災害的多發、高發、重發區。但是受復雜多變地理條件、發展基礎等影響,在觀測站網布局、觀測能力建設等方面仍留有較多空白,綜合氣象觀測站點整體稀疏,觀測數據不足,導致數值預報模式等對四川的可預報性還不算高。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通常指一定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出現的歷史上罕見的氣象事件,其發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相對于一般天氣過程,它發生概率小,樣本數少,要想觀測、記錄、研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其中以局地性、突發性為典型特征的強對流天氣,就更是難上加難,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跟蹤、記錄、總結。
問:為什么氣象預報越來越精準,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仍然很嚴重?
答: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是在不斷下降的。據統計,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3.4%下降到目前的0.6%左右,全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口由20世紀90年代的大約5000人左右下降到近五年的年均2000人以下。
應該說,隨著技術進步,氣象在防災減災方面發揮的作用是在不斷提升的,我們四川在應對氣象災害方面取得的成效是比較顯著的。大家感受到氣象災害損失嚴重,可能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城鎮化發展使得我們的經濟和人類活動更加聚集在大城市,特別是城區,由此我們對于氣象災害的損失更加敏感,聚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氣象災害的影響。第二,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強降水、高溫等極端天氣明顯增多,無論是對自然生態系統,還是對電力、交通等人類生活基本設施來說,威脅都更大、影響更加明顯。第三,隨著現代通訊日益發達,氣象災害發生以后,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等信息能夠通過各種媒體平臺迅速傳播到各個角落,人們在感知上會覺得災難比以前更多、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