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城市內部的自然生態要素,構建系統完整的藍綠空間網絡體系

  ●形成疏密有度、顯山露水、集約高效,“園中建城、城中顯園、城園一體”的大美公園城市形態

  本報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寇敏芳)省自然資源廳日前印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落實公園城市理念的工作指南》,明確構建系統完整的藍綠空間網絡體系,使城市建設融入自然本底之中。

  《工作指南》提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在識別生態重要和生態敏感區、明確生態保護重點的基礎上,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筑牢城市綠色本底;保護好城市內部的自然生態要素,構建系統完整的藍綠空間網絡體系;構建內部公園、綠廊與城市周邊河湖、山體、林地、農田相互融合的生態綠地系統,使城市建設融入自然本底之中。

  防止城市“攤大餅”擴張,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條件,統籌考慮人口流動和城鎮化發展因素,合理確定城市規模,調整空間結構,強化城市設計,形成疏密有度、顯山露水、集約高效,“園中建城、城中顯園、城園一體”的大美公園城市形態。要以城市社區為單元,增強服務能力,完善交通網絡,提升城市安全,為建設安全韌性城市奠定基礎。要統籌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建立歷史文化資源的分類保護管理機制,構建識別性、感知性和參與性較強的空間景觀體系,并通過植入新業態、營造新場景、引導新消費等方法,滿足新經濟對高品質空間環境的需求,進一步拓展空間價值、提升空間活力。

  要把節約集約的理念貫穿規劃全過程,加大城市存量土地盤活力度,加強復合利用,注重低碳高效,助力城市向綠色低碳發展模式轉型。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已形成的規劃草案全面體現碳中和要求,提出建設碳中和產業生態圈、打造一批碳中和試驗區、建設碳中和實驗室以及構建“碳匯天府”機制等一系列重大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