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我們在美姑縣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涼山州杜鵑花種質資源調查,得知新發現大量會東杜鵑的消息后,馬上調整行程專門趕往會東確認。”馬文寶說,這是一片小灌木,總體來看長勢正常,但由于當地氣候干旱,部分杜鵑花葉片出現日灼現象,也有部分病蟲害的發生。
5年前才發現200多株,現在為什么會突然發現這么多?專家認為,最大因素是,近年來對杜鵑花種質資源調查的范圍更廣了,手段更豐富了,調查更細致了。之前科考范圍沒有覆蓋這片區域,所以這些杜鵑沒被發現。“杜鵑花生長速度十分緩慢,野生環境條件下,3-5年的杜鵑花幼苗才能長10多厘米高,而這次新發現的會東杜鵑高度已達1.5-2米,未有擾動痕跡。”馬文寶說,此次會東杜鵑的新發現地與2016年發現地之間,是否還有會東杜鵑種質資源分布還需進一步詳細調查。
5月12日,考察組再次前往會東考察會東杜鵑時,意外發現了大量桃葉杜鵑,這是桃葉杜鵑在四川省野外的新分布。
記者了解到,自2016年發現200余株會東杜鵑后,會東縣林草部門就劃定了專門的保護區,當地鎮、村也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會東杜鵑的生長情況以及所在地的植被、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對于此次發現的3000株會東杜鵑,也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會東杜鵑是一種開發價值高的鄉土植物,可建立會東杜鵑保護小區進行就地保護,或采種在適合其生長的異地進行遷地保護。”馬文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