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看對策

  適應和減緩并重分區分類適應氣候變化行動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大部分全球氣候變暖很可能由人類活動引起。

  在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研究人員看來,四川氣候變化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自然因子和人為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溫室氣體、大氣氣溶膠、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人為因子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以成都為例,成都市區氣溫近十多年來的持續快速上升,就與成都市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顯著的城市“熱島效應”密切相關。

  “面對氣候變化挑戰,任何地區、任何人都難以獨善其身,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路徑。”陳超等研究人員認為,相比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顯得更為緊迫和必要。必須實施更加積極、主動、有為的分區分類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加快構建適應氣候變化支撐保障體系。

  專家建議

  分區分類適應氣候變化

  ●川西北高原高山區以生態安全、水安全、基礎設施安全為重點,嚴格控制旅游、畜牧、采礦等開發活動,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核心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開展草原濕地保護修復,提高冰川凍土觀測能力,開展水資源風險評估和管控;科學布局城鄉居民點和重大工程,提高滑坡、山洪、泥石流、冰雪等自然災害防御能力。

  ●川西南高山峽谷區 以農業安全、干旱防御、森林草原火災防治為重點,有序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和高效節水型農業;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提高立體觀測、預警、管控和滅火能力。

  ●環四川盆地山區 以生態安全和農業安全為重點,開展生態保護補償,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提高秦巴山區、烏蒙山區、龍泉山、華鎣山等森林質量;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種植業、畜牧業、林下經濟。

  ●成都平原淺丘區以水安全、城市安全為重點,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科學劃定城市邊界。加強自然水體和河岸保護,建設海綿城市和海綿工程,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雨島效應”。

  ●盆地丘陵山區 以農業安全和城市安全為重點,適度發展規模化農業和立體農業,推廣抗逆農業品種,推動種養結合;提高城市綠化質量,緩解高溫熱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