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攝影 華小峰

  3月29日,在四川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上,省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宋世貴分享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在實施醫改中的兩個實例,從中不難看到廣大群眾在這7年中看病就醫的可喜變化。

  據了解,為解決群眾“病多發、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統籌推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等綜合改革,走出了一條人民群眾得實惠、衛生事業得發展、醫務人員受鼓舞的醫改路子。全省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2013年的34.21%下降至2020年的27.87%。在人均衛生費用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情況下,實現了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主要居民健康指標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亮點一:全民預防保健的“瀘州模式”

  近年來,瀘州市探索建立全民預防保健體系,努力讓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推動醫療衛生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其經驗在世界衛生組織舉辦的第30屆健康城市大會上交流。

  全民免費健康體檢。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集中體檢為主、到村到組和入戶體檢為輔,對全部常住居民分組定項定期開展免費健康體檢,經費由市、縣財政專項補助。

  建立終身健康檔案。按照“一人一檔、一戶一冊、一村一本、一鎮一室”的要求,建立健康檔案體系,并開發全民健康信息系統進行動態管理,實現健康檔案每人、每戶、每村、每鎮可查。

  分層分類健康管理。根據體檢結果分類提供差異化的健康服務,對沒有生病的群眾普及健康知識、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對生理指標異常、有疾病危險因素的群眾開展健康干預,對患病群眾提出診療建議并開展跟蹤服務。

  截至目前,瀘州市累計免費體檢955.9 萬人次,常住人口按期體檢率達88.5%,新查出慢性病患者23.9 萬人、慢性病高風險人群90.9 萬人。通過健康管理,38%慢性病高風險人群轉為健康人群,全市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 78.67 歲,優于全省77.5歲的平均水平。

  亮點二:公立醫院改革的“南充樣板”

  南充市作為全省首個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圍繞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著力構建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運行新機制, 2017年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主要做法是:一是“上下協同”促進資源下沉。組建2個城市醫療集團和34個縣域醫共體,成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3000多個,為群眾提供上門診斷、定期體檢等服務,實行差異化醫保報銷和醫聯體總額控制政策。二是“三醫聯動”減輕就醫負擔。在全省率先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藥品耗材實行目錄、采購、配送、預算、決算“五統一”管理。強化醫保基金杠桿作用,引導醫院主動有效控制費用。三是“創新機制”提升服務能力。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醫務人員實行員額管理,推行“基本年薪+考核年薪”制。建立“1+9”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遠程診療網絡,實現就醫“一卡通”。

  截至目前,南充市縣域內就診率保持在90%以上,公立醫院藥占比下降至23.17%,群眾住院費用個人自付比例下降至28.4%,患者滿意度達到94.26%。

  深化醫改永遠在路上。據悉,下一步我省醫改重點將在五個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下沉,加強醫療聯合體建設,做優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二是加強公立醫院建設和管理考核,完善醫療服務價格、人事薪酬等政策;三是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管用高效的醫保支付機制;四是鞏固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深化藥品耗材和醫療器械采購使用改革;五是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健全衛生健康全行業、全過程信息化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