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號坑遺址發現于20世紀20年代末。新中國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門重新啟動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1986年發現1、2號“祭祀坑”,出土青銅神像、青銅人像、青銅神樹、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貴文物千余件,多數文物前所未見,揭示了一種全新的青銅文化面貌。1987年考古工作者提出“三星堆文化”命名,推斷其年代相當于夏代晚期至商周之際。1988年三星堆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三星堆遺址考古與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至今,指導四川省開展大規模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陸續發現三星堆古城、月亮灣小城、倉包包小城、青關山大型建筑基址、仁勝村墓地等重要遺跡,不斷明確三星堆遺址分布范圍、結構布局。考古工作者陸續在成都平原、重慶涪陵長江沿岸、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大渡河流域發現三星堆文化相關遺址,逐步廓清了三星堆文化分布范圍,也揭示了三星堆文化與中原地區夏商文化的密切關系。此外,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發現以寶墩遺址、郫縣古城遺址、魚鳧村遺址、芒城遺址、雙河遺址、紫竹遺址等8處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寶墩文化城址,以及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等成都平原商周時期重要城址,逐步探明三星堆文化源流。

“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持續支持四川省開展三星堆遺址考古調查、發掘。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發現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祭祀坑”平面均為長方形,規模在3.5-19平方米之間。目前,3、4、5、6號坑內已發掘至器物層,7號和8號坑正在發掘坑內填土,現已出土金面具殘片、鳥型金飾片、金箔、眼部有彩繪銅頭像、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精美牙雕殘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稱,過去我們只發現了兩個坑,這只是祭祀區的一部分。“我們根據這兩個坑已經寫出了數百篇論文,實際上很多論文可能都是錯誤的,不完整的,推論就可能走上歧路。”孫華稱,這一次勘探從2個坑增加了8個坑,并且對周圍都進行了詳細的勘探,“那么我們就較為完整的掌握了當時神廟或者是宗教場所(的樣貌),也有助于我們復原當時其內部的空間,就能知道當時的祭祀場所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