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3月22日,央視新聞直播間繼續推出“三星堆新發現特別節目”,并回應了一條大家關注的信息:6號坑木箱內暫未發現絲蛋白。

當天下午,這次檢測人員檢測了6號坑的6層土樣,考古人員對三星堆6號祭祀坑的土樣進行了絲綢蛋白檢測,絲蛋白檢測試紙上的條紋顯示兩道橫崗,即陰性,表示不含有絲蛋白。此前曾在其他坑內發現絲綢痕跡,不過大家也不必遺憾,關于6號坑木箱里到底裝了什么?工作人員還在進行脂肪和酒類的檢測。

蠶叢及魚鳧,絲綢對巴蜀文明來說非常重要。在三星堆3號坑的青銅面具耳朵旁邊,發現了絲織物的痕跡。那么三星堆發現絲綢意味著什么?本次考古專家咨詢團隊成員、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專家周旸分析,在祭祀坑里面發現兩種絲綢存在,一種是在灰燼里面發現絲綢。第二種是在青銅器周邊發現絲綢。三星堆祭祀坑發現絲綢,雖然年代并不是最早的,但是還是很讓人興奮的。因為發現絲綢有三個語境,一個是在遺址里面,一個是在墓葬里面,一個是在祭祀坑里面。就代表絲綢在中華五千年歷史里面一直扮演不同的角色,最高層的角色是祭服,溝通天地人神。第二是作為尸服,包裹實體用的。第三個層面就是日常穿著,反映更加是現實社會。

為什么古人在這個時候能夠選擇,或者絲綢為什么會被榮幸的選擇作為一種溝通天地人神的載體呢?其實這是跟中國非常重要的文化契機相關的,我們說蠶分開叫天蟲,就代表能夠溝通天地的。為什么中國人會這樣把對天地生死的概念賦予到小小的昆蟲上面?大家養蠶就知道,蠶的生命周期,從卵到幼蟲到蛹到成蟲,很短。這個過程反映了人們自身的生死。很多時候可以看到絲綢、蠶、桑樹構建了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死觀念。可以看到神樹上面有太陽,它是桑樹。還有蠶有絲。這個里面是我們非常高興的一個事情,把絲綢的功能提升到祭祀的精神層面。

放大來看,從絲綢之路來講,四川本身就是大的移民城市來講,為我們西南絲路提供了非常好的考古學思政。很多關于四川的都出現在神話里面,五千多年前巴蜀就帶著玉和帛去見大禹。后來到了戰國,戰國在成都的百花壇遺址里面有一個銅壺,就清晰的篆刻了采桑圖,那個桑樹跟現在不一樣,非常高。這是一個熟悉的場景,大家固化到青銅器上面。到了先秦成都就建了景觀,花重錦官城。到了秦滅六國,六國豪強進入到蜀地,帶來大量的技術。到了漢成都老官山織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就可以織出燦若云霞的錦。后來因為成都四川盆地,地下水位比較高,所以很難在墓葬里面找到絲綢。但是在新疆可以找到產自于四川的絲綢,我們如果去看很多的敦煌文書里面大量講到這方面。
“這個里面我覺得如果我們要做川渝的文明化進程,希望大家不要忘掉絲綢。” 周旸說道,四川有鹽有鐵有丹砂,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絲綢。諸葛亮在蜀國發出感慨,他的軍隊開支就來自于絲綢。因為絲綢作為紡織考古來講是比較弱的,但是絲綢是關乎國計民生,關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非常具像的載體。一路伴隨中華五千年走過來,在我們文明進程中絲綢的作用功效和意義可以完全大膽的體現。同時也期待三星堆考古可以出更好的絲綢。現在只是看到一些痕跡。同時希望在川渝考古文化進程中可以找到更多的絲綢,勾勒出整個西南絲路,結合傳說、史料和考古學實證,把這條路實在的勾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