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澀的文化墻

  墻上全是小篆字,居民路人都喊看不懂

  近日,按照網友指引,記者走訪了邛崍市的多條小巷子,在位于文星街一段墻體上,記者看到,一幅小橋流水的墻畫上方印著6個字,字體與我們現在常見的行書、楷書區別較大。在文水路75號附1號處的文化墻上,這樣晦澀難懂的內容則更多,有超過30個晦澀難懂的字,這些字按照上中下三部分擺放,整個墻面上沒有一個簡體字。記者在附近,也沒有看到有相關解釋牌來解讀墻上內容。

  在附近的另一條小巷墻體上,記者看到了更為奇怪的設計:墻面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題的下方,內容卻是用同樣“生僻”字體呈現,記者難以識別這些文字意思。

  在這三處文化墻前,記者隨機問了十多位路人,是否認識墻上的字,不論是頭發花白的老人,還是年輕人,都紛紛搖頭,表示:“不咋認識”“看不懂”。

  過路人看不懂,長居于此的居民也不明白墻上寫的什么。居住在文水路75號附1號處的女居民告訴記者:“只曉得最下方第一組的字可能是‘尊老愛幼’,這也是聽別人說的。”

  文星街“李映雪日用品百貨店”商鋪的女老板,每天抬頭就可看見墻面內容。她介紹,墻上的內容是大約去年末,為了改造巷子環境和面貌,新放上去的。不過對于墻上的字,她同樣認不到。

  記者帶著墻面的圖片請教了四川省書協第六屆副主席、行草書委員會主任何開鑫。他說,幾處墻體上的字都是用小篆字體書寫的,文星街墻體上的6個字為“喬巷子的變遷”;另一條小巷文化墻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題下放的6字為“富強民主和諧”;而文水路75號附1處的居民墻體最上方字為“和諧社區”,中間部分為“爭做文明鄰居共享和諧社區”,最下方為“尊老愛幼父慈子孝誠信知禮與人為善互幫互助”。

  設計者的初衷

  以為用篆文主打,會顯得比較有文化底蘊

  對于如此難懂的文化墻,周邊的居民和過路的行人多有質疑:“文化墻是傳播文化的,如果大家都不認識,這樣的文化墻有啥意思呢?純粹是個擺設。”“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什么,如果是為傳播古文化,那是不是至少應該在旁邊有解釋說明的簡體字內容,大家才能一 一對應。像現在這樣,查字典都不曉得咋查。”

  據了解,該片區文化墻由邛崍市臨邛街道文星社區負責打造。文星社區黨委書記謝莉介紹,近兩年,邛崍市正在進行社區微更新,即每個社區按照城市更新理念,對社區(村)內品質不高、長期閑置、利用不足、功能不優的微型公共空間和老舊建筑進行改造提升,希望借此喚醒社區文化記憶。文化墻就是這次環境面貌提升的內容之一。

  但對于如何打造好文化墻,謝莉和其他工作人員也存在困惑,“文化墻建設說起來簡單,其實是很專業的事,我們工作人員在這方面不咋懂,當時和部分居民代表討論了半天,最后由一名居民提出用篆文形式來主打,可能比較特別,顯得有底蘊。”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這種在墻上、基礎設施上炫“文化”的情況,并非個案。

  在距離文水路約20公里處的平樂鎮上,部分文化墻上也有大量未加注解的小篆字,一批篆文藏身于簡體字中。在邛崍鳳凰大道以及不少地方的燈柱下方,也可以看見這類形式的篆書字體。甚至在川東北的一個遠離城市的小村里,其燈柱等基礎設施上也是刻印上多個難認的字,村民都說“不曉得是什么”。

  省外也曾有過類似報道:山西太原市桃園南路西里街的街道文化墻,就用繁體字書寫,“炫技”不成,反而導致錯字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