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羅之飏
“十四五”是四川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的關鍵時期。
未來五年,如何順利“入圈”?《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草案》)以專門的篇章進行了“頂層設計”。
從空間上看,《綱要草案》明確了構建“一軸兩翼三帶”的區域經濟布局;從路徑上看,主要引導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優化配置;從目標上看,旨在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
如何理解這一“頂層設計”?四川省兩會期間,記者采訪了代表委員及業內人士。
經濟布局怎么看?
優化經濟格局 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根據《綱要草案》,“一軸兩翼三帶”區域經濟布局即成渝發展主軸,以瀘州—宜賓組團為代表的南翼、以南充—達州組團為代表的北翼,以及成德綿眉樂雅廣攀經濟帶、成遂南達經濟帶、攀樂宜瀘沿江經濟帶。
“經濟圈建設不能齊頭并進,必須要以核心城市或組團來帶動。”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明洪認為,“一軸兩翼三帶”是依據四川區域經濟現狀,進一步明確發展關系,“一軸”是解決成渝兩個極核城市的關系,“兩翼”是解決川渝毗鄰地區的關系,“三帶”則是解決省內主要經濟區的關系。“這種劃分既可以避免經濟區被行政區阻斷的問題,也能加強核心城市和經濟腹地的聯系,還能降低區域經濟聯動成本。”
四川省政協委員、農工黨四川省委專職副主委夏華祥認為,由于經濟要素不斷被虹吸,成渝經濟腹地城市有逐漸成為成渝兩大極核的交通規劃過境地和產業發展資源供給地的不利趨勢,“一軸兩翼三帶”實質上是滿足經濟腹地重點城市的發展訴求,根據成渝地區整體的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進行再謀劃,重新做好雙極核與經濟腹地間的產業布局、點位布局和生產研發布局,推進中心城市除總部、研發和消費中心外的功能梯度向經濟腹地轉移,優化腹地的發展層次,引導經濟要素向腹地后發城市流動,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有利于發展各地比較優勢,差異化發展。”四川省政協委員、致公黨樂山市委主委易志隆認為,《綱要草案》不僅支持德陽、眉山等城市優先承接成渝兩市的功能疏解和產業外溢,也鼓勵川南、渝西地區建設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創新發展示范區,“從地域格局上明確了各自的差異化優勢,并指出了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乃至融入國內新發展格局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