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龍 肖定懷 四川在線記者 鐘帆

  “以前我們的田都是小塊小塊的,田埂又多又窄,人在上面走都要打趔趄。現在小塊田整成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田埂也修成1.5米寬的水泥路,‘鐵牛’可以直接開下農田,從種到收都是機械化,綜合效益也增加了不少。”近日,在巴中市南江縣長赤鎮建華村,年過半百的村民唐友生看著改造后的高標準農田笑容滿面地說。

圖為建華村高標準農田圖為建華村高標準農田

  據南江縣農業農村局土環站站長李青介紹,近年來,該縣先后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89個,整理規模達8.5萬余畝,整治山坪塘556個,灌溉用渠327.7公里,新增蓄水池940口,新建田間道路686.4公里,機械化水平到59%以上,實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起步。

  改了爛泥田   耕種不再難

  “過去這一灣全是冷浸爛泥田,又小又不好耕,只能在大春種一季水稻,而且產量還很低。很多農戶算不過賬,就放棄耕種外出務工了。”來到過去有名的爛田灣,村黨支部書記張冬梅說,去年,村上依托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把這一灣20多畝的小田改造成機器全都有法下田耕種的大田,并修建了一條排濕渠,排除了積水,爛泥田一下變成大小春都能耕種的高產田了,同時還達到了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果然,走進建華村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只見一塊塊錯落有致的農田猶如列兵布陣一樣整齊劃一,田間道路又寬又直,田下溝渠四通八達。

  “現在的農田比以前好耕種多了,撂荒田也沒有了,尤其是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長赤翡翠米業公司還在村里建起翡翠米種植基地。”曾任建華村黨支部書記的老干部唐成榮說,現在由于田好耕種了,劉昌海、劉昌兵等幾家在外務工的農民也回鄉種田了。眼下,村里的農田還變成了農民搶種糧食的“香餑餑”。

  機耕加機收  省錢又輕松

  “現在安逸了!無論是耕種還是收獲,把‘鐵牛’在院壩里一發動,就‘嗚嘟嗚嘟’地從田間道路開下田,10畝田不到兩個小時就能整完,干一天活不僅沒有一點累意,還節約了往年雇請勞動力的幾百元開銷。”嘗到高標準農田改造甜頭的村民唐友生深有感觸。“以前耕種小田,開銷大不說,還靠人力耕挖,整一天腰也酸背也痛,有時吃飯碗都端不起,田改大了耕一天田就像坐在車上搞旅游,非常非常輕松。因此,家中的水稻種植面積也由過去的4畝擴大到今年的10畝,今年僅銷售商品稻谷就達1萬多斤,實現收入2萬多元。加上田間道路都是硬化的,打谷機在田里把稻谷一脫粒,農用車就把谷子拉回院壩晾曬,僅這一項又節省了過去雇請勞動力往回背運稻谷的人力費近千元。……”

  “要實現機械化耕種,首先是要建好耕作道路,不然就不能把‘鐵牛’開下田。”張冬梅說,按照機械化標準道路建設,今冬明春凡是項目區的田間都要修通寬1.5米的機耕道。“將來田間的道路都硬化成水泥路,早晚我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去田間散散步,觀賞一下田園風光啰。”村民張興凱笑呵呵地說。

  稻田養魚鴨  生態又增收

  在建華村正在建設的400余畝高標準農田區,三三兩兩的村民圍在田坎上觀看正在施工的田間道路改造。現場,有的村民要求施工隊把田埂加高些,好搞稻田養魚;有的村民要求把田埂加寬些,好搭建鴨棚搞稻田養鴨……

  據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后,建華村以大力推廣“稻鴨魚”共生模式作為挖掘增加農民收入的潛力。張冬梅說,今年村上已按每種1畝水稻給農戶發放10只鴨苗和20斤魚苗的標準進行了稻田養魚鴨的試點,很多農戶已獲得增產又增收的好效益。站在一旁的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何青松說,稻田養魚鴨,生態又增收。稻田放養魚和鴨有利于防止水稻受害蟲危害,是不花錢的“植保醫生”,收獲的水稻,無農藥殘留;稻田養的魚和鴨,生病少、肉細嫩、生態無污染,售價也高,在高標準農田實行稻魚鴨共生是實現增收致富的好門路。

  “我們要讓老農民在改造后的高標準農田中實現‘稻田養魚鴨,生態又增收’的致富目標”。長赤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岳勁東表示,來年要在項目區全面實行稻田養魚鴨的生態增收工程,初步計劃在項目區稻田免費為農民投放魚苗8000斤、鴨苗4000只,力爭在每畝土地在收獲1200斤生態水稻的同時,還要增加收入70斤生態魚、50斤生態鴨,全村實現稻田魚鴨增收60萬元以上。